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第一节枝角类生物学第二节枝角类的培养第三节蒙古裸腹溞简介枝角类概述(1)枝角类俗称水溞,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咸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不多(记载的淡水种61种,海水5种,内陆咸水23种),但生物量远大于轮虫类。(2)枝角类营养价值极高,繁殖速度快,游动缓慢,适口性好,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5cm左右鱼苗的理想活饵料。(3)有一定经济价值。“鱼虫干”,溞酱等。第一节枝角类生物学1、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2、主要培养种大型溞:淡水,溞科蚤状溞:淡水,溞科多刺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近亲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直额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蒙古裸腹溞:内陆咸水,裸腹溞科鸟喙尖头溞:海水,仙达溞科3、形态特征(1)外形身体左右侧扁,无分节。分头部和躯部两部分(由颈沟分开)头部上有一大的复眼和一小的单眼(眼点);复眼之前的头部称额,额向下延伸为鸟喙状突起称吻。躯部短胖,分胸、腹两部分,外由左右壳瓣覆盖(淡水种壳瓣较大,覆盖整个躯部和躯肢,海水种壳瓣较小,圆囊溞科仅覆盖育儿囊,躯肢露于体外)。壳瓣在头部两侧常向外突出,称壳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雌性躯部背面有育儿囊。躯部后段狭小称后腹部。后腹部末端有一对尾爪。(2)附肢9~11对。头部5对,躯部4~6对。第一触角:单肢型,弱小。呈棒状。雌的退化,雄的长大;第二触角:双肢型,发达,是游泳器官。内、外肢的节数和每个节的刚毛数称刚毛公式,是分类依据。大颚+小颚(2对)+上、下唇→口器躯肢:4~6对,有大小差异,一般最末对较小,第一对常有雌雄差异,雄性常具一钩状突起和一长鞭,雌性则无。躯肢作用,摆动产生水流,滤食。枝角类形态模式图(3)雌雄区别枝角类雌雄异体且异形,淡水枝角类有时会出现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个体大小较大较小第一触角短小退化较长大,能活动第一躯肢无突起和长鞭常具一钩状突起和一长鞭育儿囊有无后腹部正常改变额角有无枝角类雌雄个体形态差异4、生殖习性枝角类有两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生活史受环境影响由这两个世代交替进行。孤雌生殖是主要方式,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所产生的雌体大多是孤雌生殖雌体(P♀),产生的卵为孤雌生殖卵(夏卵)。夏卵壳薄,不需受精即能发育;有性生殖一般在环境不良时产生。P♀产生两种不同的卵,分别发育成有性生殖雌体(S♀)和雄体。S♀经交配后产下的卵为休眠卵。休眠卵壳厚或有卵鞍保护,能抵抗不良环境需受精并经滞育期才能发育。枝角类生活史枝角类的常用生殖指标(1)生殖量:育儿囊中每胎的胚胎或幼溞数(每窝产出的幼溞数);(2)总生殖量:一个孤雌生殖雌溞一生所产的幼溞总数;(3)生殖率:单位时间内(一般为每十天)的平均产卵次数;(4)产幼前发育期(生殖前期):溞从产出到其产出第一窝幼溞的发育时间;(5)二次生殖间隔:相邻两窝幼溞产出的时间间隔;(6)一生生殖次数(总窝数):枝角类生殖指标受种类、个体大小、品系、环境条件(温度、盐度、饵料、光照、密度等)等的影响。(如蒙古裸腹溞的生殖量受环境或密度等影响,在0~21个之间)5、发育与生长(1)发育夏卵与休眠卵(和未受精的两性生殖卵)分别在P♀和S♀的育儿囊中发育。夏卵在育儿囊中完成发育后,即离开母体,在水中游泳,自行生长;休眠卵和未受精的两性生殖卵在育儿囊中发育至一定阶段,随母体脱皮或死亡而脱落,经休眠期再发育。夏卵和休眠卵都发育生长成P♀。发育与生长(2)生长生长为脱皮生长(不连续生长)。刚从母体卵囊排入水中的幼体称幼龄,从幼龄开始,每脱皮1次增加1龄;每两龄之间的发育期称龄期。幼龄数目少而稳定,成龄数目变化较大,与种类和寿命等有关。枝角类成龄后,每脱皮1次产卵1次。枝角类的寿命和种类、品系,龄期的长短、龄的数目及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影响枝角类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培养密度和饵料。6、食性有滤食性和捕食性两种。淡水枝角类大多是滤食性的,主要食物为微型浮游生物,如细菌、微藻和原生动物等,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有明显的选择。捕食性枝角类主要为海洋中的三角溞和圆囊溞,其食物为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第二节枝角类的培养1、培养容器试管、烧杯、烧瓶、玻璃缸、水族箱、水泥池、土池等。2、培养用水室内大、中、小型培养均用砂滤水;土池培养用筛绢过滤的天然淡、海水;(先清池)3、饵料单胞藻、酵母等。枝角类的培养4、接种枝角类可单个培养(指状管或试管),小型培养的接种量从1至几百个不等。单个培养易死亡,多用于实验研究。接种量大,单位时间内群体的繁殖量大。枝角类的培养5、日常管理(1)小型培养多静水,大型培养多充气。(2)投饵。投喂技术基本同轮虫培养。饵料密度视枝角类数量和水质及环境因子,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3)换水。1-2次/d。(4)密度控制。密度太大,产生拥挤现象(密度效应),生殖率降低,死亡率增高?。(5)观察记录。水温、饵料、水质、密度、幼成溞比例、雄体比例。判别水中的含氧情况,有的种有时可根据溞体颜色。含氧高,溞体透明无色,含氧低,溞体红色。(6)收获第三节蒙古裸腹溞简介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是1982年在山西晋南地区的半咸水体中发现的一种盐水枝角类(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已完全驯化于海水中生活。蒙古裸腹溞是一种繁殖极快,适应性极强,营养丰富,且易于培养又产量高的溞类,具备作为活饵料培养对象的各项条件,同时也是海水仔稚鱼的优良活饵料。蒙古裸腹溞的特点(1)生态适应性强T:生存温幅2-35℃,最适温度25-30℃。S:可能为枝角类中最广盐性的种类。正常生活盐幅为0.67-55,且在5-40间生长和繁殖速率无明显差异;PH:7-9.5DO:窒息点低达0.14-0.93mg/L;食性:微藻、酵母、细菌和腐屑等均可作为食物。蒙古裸腹溞的特点(2)发育期短,繁殖快在人工合适培养条件下,种群增长率远高于卤虫和桡足类,产幼前发育期仅2-6天,而卤虫一般需2-3周,桡足类通常在15-18天以上。每窝平均产卵4-8个,最高可产19个。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322-0.505/d。(3)大小适口性适宜于鱼苗摄食初生幼溞体长0.6-0.7mm,体宽0.5mm以内,可作为鱼苗继轮虫后的适口饵料;成体1-1.3mm,可作为鱼苗后期从活饵料到人工饵料之间的过渡饵料。蒙古裸腹溞的特点(4)可培养密度大,单产高。中小型水体静水微藻培养,最高密度1540—3500个/升,平均日产量9.75—47.4g/m3;静水微藻加酵母培养,最高密度1225—5400个/升,平均日产量14.3—45.8g/m3;微藻加酵母充气吸底培养,最高密度4735—10520个/升,平均日产量49.1—109.69g/m3;微流水微藻培养,最高密度6723—7870个/升,平均日产量33.5—88.6g/m3。蒙古裸腹溞的特点(5)营养成分较为全面。蒙古裸腹溞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10种鱼类生长的必需氨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一般成分与其它海水饵料生物比较基本相似,且蛋氨酸含量远高于轮虫和卤虫,脂肪酸中20:5ω3HUFA等含量高达15.1%酵母培养的蒙古裸腹溞不用营养强化就能基本满足花鲈等溯河性鱼生长的营养需要,而经小球藻或鱼油等营养强化后,基本上可作为一般海水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全价食物。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增长培养条件:◆RXZ人工气候箱T:25℃,L:D=12:12,光照:3000~5000lx◆容器:200ml烧杯◆食物:小球藻,300~500万cell/ml◆起始溞种:1日龄同步产出幼溞20个◆换水投喂:光期半换水后投喂,日投喂次数从2次/日增加到4次/日本章掌握要求1、枝角类的分类地位2、枝角类目前的主要培养种3、枝角类的一般生活史4、枝角类的一般培养方法5、蒙古裸腹溞能作为海水仔稚鱼优良活饵料的原因。
本文标题: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6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