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3456789101112CDBABCCBBDB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BCBCDBBDDBA2512522015.10.9限时训练讲评卷思考的乐趣1表1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材料无动态描述,谓词动态)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材料中无此事物)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部分不能直接表明整体)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人绥远32008%3%80%湖北187763.1%2.3%8.9%广东1500021.2%20.1%39.1%材料反映国民党党员有学生、工人、农人说明多阶层,国民党原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现有更多的阶层参加。2“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A、1912-1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1937年抗日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此为联大校歌。译:五朝宫阙指北京。衡水湘水指湖南。绝缴指蛮荒之地。桢干质:喻人才。仇寇指日本侵略者。神京:北京。燕碣:指北京。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杜鲁门主义)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欧洲复兴计划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欧洲复兴计划角度职务手段目的杜鲁门主义政治方面(军事)总统军事政治扶植西欧与苏联对峙欧洲复兴计划经济方面国务卿经济扶植西欧4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针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A矿业资源互补(战争武器制造原料:煤钢)B人力资源共享C科学技术交流D消除贸易壁垒给定某事物的特征让你判断事物:人物是国家态势是合作事物X特征:不利于战争又是物质对应判断:B人员(非物质上)C科技(思想上)D贸易壁垒(政策思想上非物质)符合物质特征的只有A矿业。煤钢既是物质,两国合作使战争推动战争的物质保障。史实:欧洲煤钢联营5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苏联已经解体(当时未解体)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1972已经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当时仍是两极格局)考查知识点: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两极瓦解。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非本质特征干扰)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谓词错误不合法标准是政府)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谓词错误:不知道不是不支持)7.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重庆谈判19458-1945.10国共内战:1946-19498.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1974年毛泽东(时间不符合)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指中苏关系恶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美国西欧日本资本主义集团苏联东欧中国社会主义集团两极格局:9、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人物:百姓)B主权在民(人物:百姓事物:国家)C君民共主(人物:百姓君主)(事物:主权)D民贵君轻(人物:百姓君主)(事物:治国观念)10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外因)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1926-1927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1927-1936)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大革命:1924-1927)根本原因:找起点。线性描述。主要原因:找时代特征。段状描述。直接原因:找近因事件。点状描述。11、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时间副词无证据)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绝对形容词限制无证据)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事物不对应)12、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不同的国籍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英属北美殖民地B法属美洲殖民地C西属美洲殖民地D荷属美洲殖民地考查:北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皇帝+私)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皇帝+私)C制度法令的统一(皇帝+私)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才干是民众的才干公+)14.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付出多分数高比值15.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不是决定性的)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不是决定性的)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学习西方效果好)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材料有反证据:19C中期)16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战争政策无证据主观客观混淆)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粮食公有,无须征粮)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此时粮食公有)1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华北地区)D武汉战役材料描述事物特征:广阔地区就构成了太原、平型关、武汉的反证据。18.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衰落段描述成终点态势错误)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外部因素与中国对外政策相关度不高)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时间不符合)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19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事:做事一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B强化君主集权(主体为自己)C分割宰相权力(对象,直接目的)D利于集思广益(原则:做事的原则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找主体。为自己。主要原因:找时代特征。根本目的一定是最主要的目的。直接目的:找对象。利益层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现实层巩固统治加强自己权力分散分割削弱下属三省制行政效率效果20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人物事物态势简单对应即可21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A代议制(人物:议员)B分权制(人物:官员)C共和制(人物:国家元首)D联邦制(人物:中央官和地方官)根据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分:选举(共和制)世袭(君主制)2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限制词错误)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材料反证据:人们轻蔑)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副词错误:消极证据:不愿羞耻)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23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点状事件不可作主要原因)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点状事件不可作主要原因)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反证据:两次起义都失败)主要原因:找时代特征,AC都是事件点,不是阶段特征,而BD都是时代特征,但材料中有反证据: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但人们评价确不一样,故D错误。主要原因不在革命党人。24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总统内阁(总理)议会一届政府只存在几个,是不合理,不正常的。所以C,正常的轮流不可能解释不正常的现象。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涉及不到总统B排,D项不能解释材料现象。25(10分)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7分)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7分)人物:中国美国苏联事物:战争国防工业与科研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
本文标题:10.9限时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8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