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全方位实践驱动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
全方位实践驱动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附件1成果总结2教学成果验收证明中山大学二00九年四月五日2全方位实践驱动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总结中山大学黄继武,李文军,衣杨,李晓宁,杨智一、概述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贯彻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工程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图1描述了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实践环节中所采取的措施。图1全方位实践驱动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措施提出并实践了将课内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教学、课内教学/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改指导思想;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开放创新的教学体系;构建实施了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设了高水平校企共建IT前沿系列课程;从多角度、多层面、大范围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基本训练本科生进入课题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软件工程实训新生教育/IT通识教育生产实习科技创新作品软件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开源软件项目发明专利科技创新作品软件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开源软件项目发明专利综合性学科竞赛信息安全SOA…智能汽车综合性学科竞赛信息安全SOA…智能汽车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毕业论文导师制多层次、多角度、一体化的信息科技实践活动毕业论文过程控制全方位的教学改革高水平专业主干课程(精品课程)(在线课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特色案例库实验软件装置资源共享大平台新学风建设科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资源校企共建IT前沿课程理论课程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课题组指导3资助本科生的科学研究,促进本科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其探索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科技活动(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硕果累累。通过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改革,引导本科生尽早(从大一的基本训练型学科竞赛开始)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引进企业参与IT共建课程的内容建设等措施,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铺平道路。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佳绩频传。二、推进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其成果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将教学与科研、IT产业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组建校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大力推进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学院、教师课题组多渠道资助学生的科研课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信息科技学院及软件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蔚然成风,学科竞赛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度、涌现相当数量和高级别的标志性成果。1)每年都有一批由本科生撰写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正式发表在国际刊物、国际会议、中文核心期刊等。2005年以来,本科生正式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2篇(SCI收录)、国际学术会议17篇(EI收录)、中文权威期刊1篇、中文核心期刊30篇,大多数是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2)许多本科生加入教师的开发团队,在实际应用开发中体会理论和相关技术,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一些优秀学生还迅速成为项目开发主力。2005年以来,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软件学院共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约100项,组织、支持本科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与科技作品活动。仅2008年,中山大学资助“本科生信息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专项经费20万元、信息科技学院和软件学院共同资助10多万元,共计超过1000多人次参与活动,学生连获佳绩。近年保研生绝大部分有科研和获奖绩点加分。4信息科技学院2008届本科生在校期间已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146项,其中,国际赛27项、全国赛12项、省赛68项。信息科技学院2007届本科生在校期间,获得138项奖励,其中国际赛24项、全国赛12项、省赛55项。本科生在ACM/ICPC1程序设计竞赛中屡创佳绩。中山大学ACM/ICPC代表队10次进入全球总决赛,次数位列全国三甲;近三年,连续进入ICPC全球总决赛。由于其所获得的成绩和取得的声誉,中山大学ACM/ICPC活动得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的长期资助,代表队曾受Google总部邀请到美国访问。对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3)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就业分配呈态势良好,广泛分布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资及三资企业,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IT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大部分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及软件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对其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强。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立即很快体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迅速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6届本科毕业生陈伟能、2007届本科毕业生詹志辉在攻读硕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刊物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C:ApplicationsandReviews和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B录用。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软件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国际一流学校的认可。尽管我校每年出国深造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中的许多学生都成功地申请了境外一流大学。仅2008届、2009届,就有11名学生获得本科毕业生申请并获得YaleUniversity(耶鲁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香港科技大学)、DukeUniversity(杜克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与积累实验案例库与实验软装置实践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建设,科研促进教学,此方面的措施和成果为:1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主办,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目前已发展成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51)减少验证型教学的比例,增加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方式和内容。利用中山大学现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及在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的优势,将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经过提炼与简化后,转变为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中的案例,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先进性,又让学生在完成后有很大的成就感。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与积累理论教学和实验案例库与实验软装置。让学生感觉到IT工程项目的真实存在性和应用的重要性,体会其趣味性,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的操作和实践,并支持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核心实验。针对12门核心课程开发了130个实验案例,包含41个实验软装置;完全自主开发资源占90%。编撰了《实验案例库与实验软装置汇编》,涵盖7门计算机核心课程、共32个综合型与应用型实验项目,总篇幅400页。四、在本学科5大实践环节中加大投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根据IT学科确定的5大实践环节包括:(1)实验教学,包括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以及综合性实验课程;(2)科技创新,养成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学科竞赛、科技作品创作等活动的学院文化;(3)校外实习,动员学生赴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完成毕业实习;(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赴贫困、落后地区支援信息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加强社会与国情认识;(5)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见中的“毕业论文”专栏(用户名/密码:sister/study@sist)。2)为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促进开放性实验,正在建设涵盖近10门课程的“软件设计虚拟实验室平台”。平台支持《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建模与优化》等课程的在线实验。支持实验目标、实验内容的动态配置,支持在线实验和即时显示实验结果。目前,“软件设计虚拟实验室”提供了“虚拟学习社区”、“学生作品点评”、“样板实验作品”等功能(实例参见),提供了各个专业方向、各门基础与主干课程的学习与讨论园地(实例参见=28)。收集共享了大量样板实验作品和学生实验作品点评,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6已积累资源大于11.5GB、毕业论文4届1,870多篇、实验报告涵盖26门课程近11,500多份。3)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强化导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结合,为学生提供系统、全方位运用其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并且树立认真、敬业、责任感等职业素质,为其毕业后独立从事IT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五、引进行业经验、理解行业问题、借助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推动本科教学建设与世界著名IT企业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而是将其培养人才的方式、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地融入到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中,从而推动本科教学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前大学IT教育的一大问题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产业界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让企业参与IT前沿技术课程的建设,可充分发挥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互补优势,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为本科生积累实践经验、为其就业和步入社会奠定基础、铺平道路。已建成的校企共建IT前沿系列课程包括:与EMC公司合作的“存储技术基础”课程、与IBM公司合作的“服务计算”课程、与Intel公司合作的“多核程序设计”课程等。目前已经在建的课程包括与Cisco公司和Nortel共同合作的“融合通信(UC)技术”课程、与IBM公司合作的“商业智能”课程、与Nortel公司合作的“VoIP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含实验课程)。为给本科生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依托学校实验中心,还建设多个校企共建IT前沿系列专业课程实验室,包括:中大-思科网络应用实验室、中大-锐捷网络工程实验室、中大-EMC存储技术实验室、中大-网通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山大学-惠普非线性编辑网络实验室、中山大学-惠普动漫实验室、中山大学-英特尔嵌入式实验室等、中大-Foxinda数字音频实验室、中山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六、推动学院特色学院文化建设,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保持原有教学体系优点的前提下强调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法教学。师生结合共同探索研究知识,学生可从中培养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促进7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1)组织新生过渡教育,结合一系列课内外讲座,从人际交往、学习技巧、资料获取与运用等方面对新生作辅导,从专业方向上引导新生、培养其专业思想和兴趣;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致力于帮助新生及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树立职业意识。主要专题包括:(1)从自发到自觉:大学生职业竞争发展途径;(2)如何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3)计算机科学中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介绍;(5)IT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等等。2)开展新学风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依据《中山大学本科教育工作手册》、以“善待学生”为宗旨,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遵循以下原则:制度清晰、操作可行、执行到位、充分告知、提前预警。3)推动信息科技学院和软件学院的特色学院文化建设,定期出版宣传册,记录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科技作品创作、社会服务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让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经验,激励低年级同学更加努力、并提供借鉴经验。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本文标题:全方位实践驱动的创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