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瘟1
猪丹毒(Erysipelassui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及皮肤坏死。本病于1882年前就有报道,流行于欧亚、美洲各国。我国最早发生于四川,1946年后,其他各省都相应报道,52—53年,江西40个县调查发病率68%,死亡率20%。解放以来,我国对猪丹毒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先后制成了三种疫苗,为预防本病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本病得到了控制。一、病原1、形态特征:猪丹毒杆菌是由革兰氏阳性、纤细小杆菌,三无(荚膜、芽胞和鞭毛)。在病料内,细菌常单在,成对或呈丛排列。2、培养特性:从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细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α溶血,为强毒(微蓝色)。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上多呈长丝状。4、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例如猪肉内细菌经盐淹或熏制后,能存活3—4个月,暴露于日光下存活10天,掩埋尸体内可活7个月,干燥状态下可活3周。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消毒药和温度抵抗力不强。二、流行病学1、猪最易感,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但以架子猪(3—12)发病率最高。其他如牛、羊、马、犬、鼠、家禽及鸟类也能感染发病。人可感染,称为类丹毒。实验动物中鸽、小白鼠最敏感,肌肉或皮下接种后3—5天死亡,死后剖检脾肿大,肝有坏死灶。2、病猪、带菌猪、病猪内脏(肾、脾、肝)分泌物、排泄物都含菌。另外,在健猪的扁桃体和回盲口处也可发现本菌,其他禽畜、两栖类、爬行类、野生动物也可成为带菌者。另外,也常从鱼、吸血昆虫体内分离到本菌。3、传播途径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也可通过皮肤创伤(特别是人,屠宰工人等),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4、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夏季,5—8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多发生于架子猪(4—6月龄猪占55.89%)。本菌在鱼类体表黏液、腐败的动植物、土壤、污水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增殖,这在流行病学上值得注意。三、症状潜伏期1—7天(平均3—5天),临床上可分为三型:1.急性型:初期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大多以发热(42—43℃)稽留,寒战,食欲下降,结膜充血,两眼清亮有神,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粟状(后期可能下痢)呼吸迫促,粘膜发绀。耳尖、鼻端、腹、腿内侧皮肤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2—4日,病死率达80%—90%。2.亚急性型(荨麻疹型):除轻微表现急性败血症症状外,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疹块大小、形状不一,数量不等,菱形多见,可出现于胸、腹、肩、背、四肢等处,色紫红,稍突起,可于数日内消退,自行恢复。3.慢性型: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关节的损害最常见于肘、髋、跗、膝、腕关节,受害关节肿胀,跛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慢性心内膜炎型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常无先兆,突然倒地死亡或在宰后检查时发现;也有呈进行性消瘦,喜卧厌走,强行运动时见心率加快,呼吸迫促,听诊有心杂音。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革,最后脱落遗留斑痕。病死猪全身皮肤呈紫红色慢性猪丹毒:呈多发性关节炎,不能站立呈犬坐状慢性猪丹毒:病猪表现皮肤坏死四、病变1.急性型: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多汁,常见小点出血.脾脏充血性肿大,呈樱桃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呈暗红色,脾髓易于刮下).肾常发生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变化,肿大,色暗红、皮质部有小红点,称为“大红肾”。胃肠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以胃或十二指肠较明显。肺淤血、水肿。2.亚急性型: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内脏变化与急性型略同。3.慢性型:关节炎病例可见肿大,关节囊内充满多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病程较长者,肉芽组织增生,关节囊肥厚。心内膜炎,在房室瓣形成各种灰白色的菜花形疣状物,使瓣口狭窄,变形,闭锁不全。急性型肺花斑样急性型胃底部和十二指肠初段充血出血急性型脾充血肿大慢性型二尖瓣疣状心内膜炎慢性型关节炎时,骨膜血管花边病灶慢性型皮肤坏死急性猪丹毒:肺水肿,小叶间质性肺炎慢性型猪丹毒:心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状五、诊断1、亚急性型根据皮肤上出现特征性疹块作出诊断。慢性心内膜炎型病例不易与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区别。往往需要死后剖检,作微生物检查确诊。慢性关节炎也要与类症鉴别。败血型要与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急性型相鉴别。2、除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学诊断方法外,常需作微生物学检查。病料采集:肾、脾、肝、淋巴组织,疹块部的渗出液,心内膜组织,关节液。镜检、培养、实验动物接种见实习指导。3、血清学诊断:已报道的有免疫荧光、凝集反应、补反、间接血凝,其中以直接荧光抗体实验敏感,主要用于慢性病例的诊断。附:血清培养凝集实验将黄牛制备的高免血清经56℃30分灭能后,用马丁肉汤稀释成1:10—1:640,而后各接种病猪耳静脉各一滴,36℃12小时,可见到明显凝集现象,滴度可达1:320—640,检出率90.3%,比血片镜检法高。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可将病料或血液涂在滤纸片上,置于小瓶中寄往实验室检验。六、防制一般性综合检疫措施同猪瘟。平时要防止带菌猪的引入,定期预防注射,以提高猪群抗病力;发生后及时治疗,猪圈及用具要认真消毒、粪便、垫草最好烧毁,病尸要深埋或化制,受威胁猪立即预防注射。我国生产使用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三联苗。治疗:早期治疗效果好,青霉素(PG)首选,配合高免血清效果更好。猪链球菌病(Streptococcosissuis)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一些疾病的总称,其中以颌下、咽部、颈部淋巴结的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以链球菌性败血症和链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最高。也可引起多发关节炎,心内膜炎、乳腺炎、皮下脓肿等疾病。一、病原球状细菌、呈链状排列,菌链长短不一,革兰氏阳性(G+),不形成芽胞,在血液、腹水、组织涂片中可见有荚膜。对培养要求较严格,需用血液培养基。在菌落周围形成β(完全溶血)或α型(草绿色溶血环)。用血清学分类,可分为A—V(缺I、J)20个群。使猪致病者,主要是C、D、E、L群。据中监所研究,各地流行的病原均为β型C群链球菌,近几年也有D群。C群链球菌主要引起败血症和化脓性炎症;D群链球菌可引起脑炎、肺炎和关节炎;E群链球菌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脓肿。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29-33℃场地上能存活6天,但对一般的消毒剂敏感。取血清马丁肉汤中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用革兰氏染色可见阳性的单个、成对、短链状或长链状排列的球菌,菌体周围有紫红色荚膜取血琼脂平板培养的细菌,用革兰氏染色可见阳性的单个、成对、短链状或长链状排列的球菌,菌体周围有粉红色环。菌形态血琼脂平板上培养18小时可见直径约2mm的圆形隆起湿润菌落,中央透明,呈β溶血二、流行病学与症状(一)败血型本病主要为L群链球菌,病猪、带菌猪为传染源,一般经口感染,以仔猪发病较多,(发病率10%,病死率60%),架子猪次之,成年猪很少发生。最急性的突然发病,往往不见症状或仅停食一、两顿,高热(41—42℃以上)腹下有紫红斑。突然死亡(似丹毒的败血型)。急性病程2—4天,体温41—42℃,稽留,眼结膜充血、流泪、有浆液性鼻漏(水样),便秘,少数在病后期皮肤(耳尖、四肢末端、腹下)有出血斑点。(二)慢性型(关节炎型):病中后期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关节肿痛,病猪跛行。(三)脑膜脑炎型:可由多种链球菌(α、β、γ)所引起,多见于4—8周龄以下哺乳或断奶仔猪,也可发生于较大的猪,哺乳仔猪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病猪体温升高,不食,很快出现神经紊乱症状,共济失调,后肢摇摆不稳,盲目运动或转圈运动,全身痉挛,眼凝视,最后衰竭,侧卧,四肢不断划动,经30—36h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关节肿胀。(四)淋巴结脓肿:主要由E群链球菌引起,以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为特征。本病多见于架子猪,传播较缓慢,发病率低,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在妊娠猪阴道、正常幼猪咽部可检出细菌)。病猪脓肿破溃后,脓汁污染饲料、饮水、环境,带菌猪扁桃体容易分离本菌,尤为病愈猪带菌可达半年之久。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常见,其次为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可见局部隆起,触诊硬固,有热、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呼吸,直至脓肿成熟,可自行破溃而自愈。病猪嗜睡,耳部和腹下皮肤发绀,可见紫红色斑块病猪突然发生阵发性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四肢划动表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前肢强直,不吃不喝,极度消瘦头部和颈部皮肤紫斑乳房部瘀血股前淋巴结脓大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头歪,圆圈运动前肢、后肢出现脓肿三、病变1、急性败血型:呈现出血性败血症变化,与最急性猪瘟相似。2、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白质、灰质均有小点出血,脑脊髓液浑浊,增量,有多量白细胞。心包、胸、腹腔纤维素性炎症,肺、胆囊、胃室、头颈水肿,肠系膜水肿。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黄色胶样液体或纤维素性物质。3、慢性型:心内膜炎时,心瓣膜增厚,表面粗糙,在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常见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节炎时,关节囊内有黄色胶样液体或纤维性脓性物质。心包积液,心肌松弛,扩张,灰红色,心外膜的冠状沟部有少数出血点心内膜弥漫性出血点或瘀斑肺水肿,支气管淋巴结紫红色肝体积增大,紫色,严重瘀血,并有出血斑脾脏体积肿大,紫红色或近黑色胃充满内容物,胃底粘膜腺区鲜红色,充血,出血,粘膜脱落小肠粘膜鲜红色弥漫性出血大肠粘膜弥漫性红色,出血,但一般比小肠轻肾脏瘀血、紫色、微肿,表面有白色斑块膀胱粘膜紫红色、瘀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倍以上,深紫红色,切面紫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深紫色大脑脑膜血管充血扩张,脑沟变浅,脑回变平,实质变软急性死亡猪血凝不良皮下和腹腔脂肪粉红色肋间瘀血,呈深红色,骨骼横切面深红色,肿大四、诊断本病的败血型症状、病变复杂,无特征性,易与其他许多败血型传染病相混淆,而脑膜脑炎型在临床上也难于神经性疾病区别。确诊有必要作微生物学检查。可以分别采取内脏、血液、脑脊髓液、关节液、脓汁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实验动物接种等。五、防制1.清除传染源:病猪应进行高温处理,残菜剩羹要煮沸后喂猪,污染环境要彻底消毒。2.除去感染的因素,防止外伤,新生仔猪要注意脐带无菌结扎和碘酒消毒。3.接种菌苗:需应用多价苗才可能获得较好效果。我国试制的有两种:AL(OH)3甲醛苗,5ml/头皮下;明矾结晶紫苗:2ml/头皮下。国外还有弱毒活菌苗,我国也有。4.药物预防:四环素125g/吨饲料,喂4—6周后,隔离饲养,可减少脓肿的发生。5.治疗:注意早、足和耐药性的问题。一般说,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都可选用。脓肿成熟时,可切开排脓,以3%双氧水或0.1%KMnO4液体冲洗,涂以碘酊或撒上消炎粉,并内服抗菌药物。猪瘟(Hogcholera,classicalswine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小血管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810年,Tennessee首次报道,以后在法国(1822)、德国(1833)、英格兰(1862)、南美(1899),南非(1900)、日本(1909),我国何时发现和证明猪瘟病毒存在,无明确文字记载,约于1925年,东南大学农科院开始研制免疫血清防制H.C.一、病原1、分类与形态: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一个成员。40—50nm,球形,有囊膜,电镜照片上观察,表面具有脆弱的纤突结构,基因组为单股RNA,长12.2Kb。2、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但以猪肾细胞最敏感,无论何种细胞增殖,都不产生CPE,因而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3、抗原型:只有一个血清型,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存在不同的毒株,引起不同的疾病形式。强毒:急性型猪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中毒:慢性型,亚急性型猪瘟,受宿主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免疫力、营养条件。低毒:迟发性猪瘟,轻微和亚临床形式,引起胎儿和新生仔猪的死亡。无毒:疫苗株(C株)。
本文标题: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瘟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9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