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诗欣赏知诗人明背景读诗韵懂诗意赏诗句悟诗情默诗文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奇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飞来峰的故事1、西来说: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其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2、东来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懂诗意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闻说:听说。不畏浮云遮望眼,畏:怕。浮云:实写自然界的云,暗喻奸佞(nìng)的小人。实指当时的保守势自缘身在最高层。缘:因为。最高层:实写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诗文大意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记叙、描写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诗?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登飞来峰》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蔑视当时的保守势力、实现自身的抱负的心怀。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借景言理,抒怀言志。运用议论把阻挠改革的守旧势力比喻成浮云,表现作者对守旧势力的无所畏惧,对改革成功必胜信念,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命的政治抱负。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极言其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结构全解借景抒情(铺垫)借情喻理(目的)主题: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命的政治抱负。王安石的其他诗篇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书湖阳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本文标题:《登飞来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4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