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原第一章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创立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一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今年变动)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章整理本章内容有2个。1.正确的世界观:唯物论;2.正确的方法论:辩证法。内容最多,难度最大,选择分析都可考。一、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派别判断: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6.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包括空间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性质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两种情况。8.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辩证法1.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2.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唯物辩证法的3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5.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三章整理本章内容有2个。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真理。可考单选、多选、材料分析。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2、实践的特征: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3、实践的三要素: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_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5、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三是科学文化实践。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7、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认识:其一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其二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8、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飞跃。其中第二次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9、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二、真理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4、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5、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四章整理本章考察以选择题为主,仔细看几遍即可,最要注意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本章内容有3个。1.社会基本矛盾2.历史发展动力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个。第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4.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5.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6.社会形态的含义: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历史发展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其他动力:1)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三、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五章整理本章是政治经济学最难的部分,内容最多,考试考频最高。本章有3个内容,1.劳动价值论2.剩余价值理论3.资本主义社会评价其中前两部分是重点。另外,本章只能出单选和多选,不会出材料分析题。一、劳动价值论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一体。2.使用价值的定义和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
本文标题:马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6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