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章审计需求分析目录第一节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第二节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第三节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审计需求动因。本章主要分析审计需求的动因以及对同动因的理论解释。通过本章的分析,预期能够深刻理解审计需求三个不同的理论假说: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理论假说所引发的可检验的经验假设,从而在实证的层面上透视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内隐特质。本章的学习,希望建立以下基本观念:审计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鉴证机制,财务信息使用者除了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之外,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其所面临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保险人,因此,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综述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它通过自己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早期:传统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只不过是一系列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对诸如为什么会产生审计需求、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等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甚少追问。这种研究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审计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西方审计理论界开始对过去的理论研究进行反思,试图探寻审计所赖以存在的一组基本假设及其完整的观念(概念)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在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中,主要存在着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及保险理论。本章对这些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描述与分析,并试图揭示其理论含义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节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一、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二、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剩余计量与审计需求三、审计需求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概述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认为,审计的产生不是外部力量强制的结果,而是社会力量的选择所致;审计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1.1.1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简森和麦克林(1976)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当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并由此而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受托人时,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1.1.2代理成本——形成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以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代理人的行动并不总是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在某些具体的场合下,两者的目标可能刚好相反效用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的冲突就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出现1.1.2代理成本——分类简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的组成归纳为: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监督成本就是委托人为了“控制”代理人的行为所花费的成本,如计量和观察代理人行为的成本、激励契约的建立和履行的成本等。2、代理人的保证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是指代理人愿意向委托人保证他不会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否则他将向委托人进行补偿。3、剩余损失通常,对于有着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代理人来说,当监督和保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代理人仍然有可能采取有别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行动,这样两者的差异就会导致委托人财富的减少,所减少的数额就是委托人的剩余损失。监督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共同构成代理成本,并具有此消彼涨的关系,比如当监督成本和保证成本较大时,代理人的行为偏离委托人效用函数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从而剩余损失相应地也会小一些。1.1.3经营者行为的外部性在一个经营者拥有全部股权的企业中,经营者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同时也将完全承担由于低效或无效经营管理所可能产生的全部损失。经营者向外融资->其所拥有的股权比例将会下降至100%以下->经营者将不需要象过去一样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经营者的行为具有了外部性比如,当经理人员拥有全部的股权时,其任何在职消费支出都将由其本人全部承担,但是如果只拥有30%的股权时,对于同样的支出,就只需要承担30%的份额,其余70%将由其他投资者共同承担。这样,其效用函数中来自非货币性收益的相对份额将会相应的上升,即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相同的效用。因此,经理人员会有更大的激励去偷懒(道德风险),去从事各种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理性的投资者预期到经理人员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他们将会在经理人员向资本市场融资时,降低企业股票的出价水平->这样,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经营者将不得不承担由于企业价值降低所导致的股票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损失经营者为了避免这部分代理成本所引起的损失,就会向投资者做出额外的承诺,保证他们还会象以前自己拥有100%股权那样勤勉,不滥用股东托付的资本。当向外部债权人举债时,为了能够降低债权人的风险预期,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经理人员会向债权人承诺,将借入资金用于风险较小的特定项目;但是,一旦取得资金使用权之后,经理人员将更愿意将这些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去(张维迎,1996)。因为,债务资金的利息是固定的,风险较高的项目通常意味着较高的投资回报,一旦投资成功,经理人员将能从这部分超额盈余中获益。而且,如果投资失败,其所受到的损失也将相当有限,尤其是对于那些小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更是如此。理性的债权人也将能够预期到经理人员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他们要么通过提高债务利息的方式将经理人员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所可能带来的损失预先考虑在内,要么在与经理人员签订的借款合同中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进行限制,比如明确规定借入资金的用途或者对企业股利分配的条件做出限制。经营者为了能够借到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借到资金,通常都愿意与债权人签订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借款合同。委托人能够合理地预期到代理人会为了提高自身效用水平而过度地获取非货币性收益委托人在制定报酬计划时也会将这部分由于代理人行动所带来的损失考虑在内,预先从代理人的报酬中扣除这部分可能的损失这样,代理人所能获得的报酬将会因为委托人的这一理性预期而减少。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将愿意向委托人保证自己不会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如果这样的保证能够消除委托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其投资中的风险,那么委托人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同时代理人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双方因此获益。这样,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能够减少监督成本,他将主动向委托人提供信息,以确保委托人能够确信他没有采取背离委托人利益的行动(Wallace,1980)。然而,由于这些监督代理人的信息是由代理人自己提供的,其可信性问题尚未解决。1.2.4Ng的研究——综述1.1.7一个关键问题及其解答这些承诺和限制性条款是否会得到代理人的自动遵守呢?代理人主动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问题的答案是:必须引入监督约束机制简森和麦克林(1976)系统地论述了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在有效市场情况下,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的代理人将最终承担代理成本,理性的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要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将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激励。审计通过对代理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发现和阻止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代理人遵守其所做出的承诺。因此,审计是一项能够实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1.2.1受托经济责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维系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对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履行和解除。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代理人)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同时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如公司章程和法规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1.2.2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建立、运行与解除的过程中,资源委托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与代理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代理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够接受的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以检验受托经济责任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审计就是人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一个通过缓解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状态,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的社会装置。1.2.3Holmstrom的观点Holmstrom(1979)假定代理人的努力无法被委托人所观察->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就不能直接作为企业合约制定的依据,而必须代之以一个可观察的变量,比如净利润->以净利润作为制定合约的依据,就要求这种企业剩余计量对于委托代理双方来说就必须是可观察的->由于代理人(经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选择权,外部股东不一定会相信净利润是充分可靠并愿意以净利润为基础支付经理奖金->这样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委托代理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净利润的计量过程,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了一系列的计量规则。而审计的作用则正是通过增强报告净利润的可信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契约摩擦,进而确定并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维系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1.2.4Ng的研究——综述Ng(1978)认为:由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了代理人拥有较多的信息。虽然从法律上来说,股东拥有终极所有权,但是在实践中代理人拥有实际的经营决策权。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盈利机会的信息;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甚至也不了解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出现。他们至多能够了解代理人可能采取的行动集合。除非企业清算,否则他们也没有关于企业真实收益的信息。他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经过会计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后的企业会计剩余。1.2.4Ng的研究——综述根据代理理论,股东为了能够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实现激励相容,通常都会愿意在补偿计划中给予代理人一定份额的股权,这样根据补偿计划,代理人员将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代理人也必须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承担一定的风险,以使股东确信经理人员会选择努力工作。1.2.4Ng的研究——三个公式w=r(s,a);其中:w——企业的真实收益;a——代理人行动;s——自然状态;r——企业真实收益与代理人行动和自然状态的函数;y=f(w);其中:y——企业的会计剩余;f——企业会计剩余与企业真实收益之间的函数;x=p·y;其中:x——代理人可以得到的企业剩余;p——代理人企业剩余的分享份额;1.2.4Ng的研究——三个公式说明(1)第一个公式表示企业的真实收益w是代理人行动a与自然状态s的函数,这两个变量对于委托人来说,都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除非企业清算,否则委托人也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真实收益w。(2)对于委托人来说,所能获得的信息只是经过会计信息系统f处理后的企业剩余,更准确地说是企业的会计剩余y的信息。(3)由于委托人不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收益w,因此在许多需要以之作为基础的合约条款中,只能以会计剩余y作为替代变量,比如经理人员的补偿计划、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合同等,这就导致了对于y的计量显得非常重要。(4)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函数f与之对应,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成了影响各方利益的均衡器。(5)通常情况下,经理人员的补偿计划都会规定,经理人员参与企业剩余分享的份额x=p·y,相应地,股东可以从企业剩余中获得的份额就是z=w-p·y,p在一定的区间内取某一固定的比例,这样对y的计量将直接影响到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分割。1.2.4Ng的研究——结论最后Ng在其文章中得出结论:函数f就是实务中所运用的公认会计原则,使契约各方清楚地知道作为合约条款基础的企业会计剩余是如何计量出来的,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正是对代理人是否遵循公认会
本文标题:审计需求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6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