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据悉,在10月19-20日淄博召开的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降解材料技术交流会上,中国工信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国家正在加大对农用地膜、一次性包装材料等塑料产品的可降解替代产品的政策支持。随着社会对降解材料的认识深化、需求加大、市场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国家限塑政策的完善和实施,降解材料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好。为此,中国工信部已选择新疆、云南等省区和一些城市建设应用示范区进行试点,对塑料回收、利用将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此外,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双百工程”(建立100个新材料基地,选择100家企业)将会更好地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将加快回收利用的研究和实施步伐,降解材料行业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推出新产品。我国地膜覆盖农田面积已超过0.13亿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但地膜残留土壤中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膜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降低降解地膜价格成本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需要推出一系列的举措,扶持产业链上的农户或企业。几个月前,广东达华节水科技股份公司东北工厂利用近7公顷地,进行可控氧化生物降解农用地膜户外实验,监测数据显示效果不错。前不久,金发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全降解PBSA(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酯)塑料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广州市2013年十大产业项目,将建成年产10万吨全降解PBSA塑料生产基地,提供市场急需的可降解地膜等产品。近两三年,尤其是今年以来,生产企业发力掘金可降解农用地膜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产学研机构在研发新产品、降低地膜推广成本、布局未来市场等方面纷纷厉兵秣马,可降解农用地膜研发应用的脚步从“走”逐渐转向“跑”。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降解地膜的发展虽前景可期,但面临着推广成本高的难题。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指出,要实现产业勃兴发展,急需国家相关政策“推一把”。掘金步伐加快“降解地膜在国外已有30年以上的研究经验,国内过去10多年也有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长期跟踪研究降解地膜的广东达华节水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助理魏新表示,可降解农用地膜分为三大类: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和光-生物降解地膜(可控氧化生物降解地膜)。三类降解地膜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比如,光降解地膜最大缺点是加工困难,降解速度缓慢;生物降解地膜难以被土壤完全同化吸收。而光-生物降解地膜整体上结合了上述两者的优点,工艺加工方便,开发成本小于生物降解地膜,其由氧化剂、微生物敏感物等构成,通过分步骤降解,最终实现地膜聚合物片断完全降解。“实验室实验阶段已经基本完成,要做的是实际环境测试。”魏新说,数月前,该公司在东北工厂用了近7公顷土地进行户外实验,经过几个月测试,数据表明效果不错。“当然还需要进行大量可靠性试验,确保不会产生其他环境问题。”另外,作为国内改性塑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金发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袁志敏也放言预计,在全降解塑料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2015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将会超过100亿美元,即3年内实现5倍的销售增速。以达华节水及金发公司为典型代表,国内不少地膜生产企业瞅准环保商机,纷纷瞄准了降解地膜,有的甚至将主业从普通地膜向降解地膜转型,掘金未来市场的步伐一步步加大。高价制约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土壤中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膜产业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推广应用降解地膜是解决环保污染问题的必经之路,这已成为业界共识。但降解地膜产业发展仍面临多个“拦路虎”,最大难题仍是较高的推广成本。“真正推广开来,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谈到降解地膜,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用薄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敏表示,从售价上看,普通聚乙烯地膜1吨大概只要几千元,而降解地膜1吨要卖二三万元,超过前者三五倍,推广应用成本较高。与刘敏观点一致,在承担过降解地膜国家研发项目的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思看来,关于地膜的韧度等技术问题,国内外产品的差别并不大,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价格。陈学思所在的课题组设想,在一两年内研发出比普通地膜贵1倍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约为两万元/吨),把价格降到农户能够接受的范围,才能真正开启降解地膜的巨大市场。期待政策支持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降解塑料市场需求从2006年的20.3万吨迅速增长到120万吨,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500万吨。从国内乃至全球范围看,应用包括降解地膜在内的降解材料是大势所趋,不少国家或地区已逐步推出相关政策,破解价格等“拦路虎”,助力产业勃兴发展。目前,欧盟已经规划在2015年前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物的市场份额提高到欧盟地区总体市场份额的20%;意大利已经颁布禁塑令;美国加州、澳大利亚等也将出台类似的强制性法案。刘敏表示,通过科技降低降解地膜价格成本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需要推出一系列的举措,扶持产业链上的农户或企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也公开表示,鉴于环保、低碳的要求,我国将会陆续出台扶持降解塑料等的相关细则6月10日,利马格兰集团谷物配料公司总裁达尼尔宝格(Mr.DamienBourgarel)在昆明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网云南频道6月15日电(记者赵汉斌旷丰英)日前,世界种业巨头法国利马格兰集团与云南省曲靖市政府、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生物技术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利马格兰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已在云南省进行规模实验推广,此举将有效解决传统农用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利马格兰集团谷物配料公司总裁达尼尔宝格(Mr.DamienBourgarel)透露,云南省是农用地膜使用量较大的省份之一,也是残膜污染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常年地膜用量在4万吨左右,这一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使用量。农用地膜对云南环境和耕地土壤造成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最终可导致作物减产和耕地弃耕。云南大面积实验推广生物降解塑料地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发改委联合省农业厅、曲靖市及曲靖市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09年首次引进法国利马格兰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采取实验、示范加推广的模式,分期在云南省各种作物和各地州市考察项目可行性。通过两年多时间稳步推广、逐渐扩大的实验,利马格兰积极研发符合云南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玉米、烤烟、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特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目前,云南省通过政府主导,免费提供给全省16个州市的农民使用,示范地膜覆盖面积达到4万多亩。实验过程中,利马格兰邀请了欧洲生物降解塑料协会主席、研究生物降解塑料20多年的技术专家盖·凯撒先生对实验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踪,对实施县(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确保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生物分解过程示意图达尼尔宝格介绍,利马格兰自主研发的可广泛用于地膜等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料来自全谷物以及利马格兰特有的玉米品种,是植物遗传工程与塑料加工工艺的完美结合),地膜在田里铺上3个月后,通过土壤微生物完全分解,并转化成肥沃的腐殖土,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而且不产生对环境有明显毒害作用的残留,以到达保护土壤不受污染的效果。该产品已通过欧盟OKCompost和德国Kompostierbar认证,符合EN13432标准要求。在中国,利马格兰已经与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合作了3年,未来计划在曲靖市建立一个专门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工厂。利马格兰战略目标是与中国伙伴合作,实现技术转让和当地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资料图)生物降解塑料推广亟要政策支持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有效途径。自2009年颁布实施限塑令以来,云南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大力推进禁塑,三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在云南禁塑的思想深入人心,文明、环保消费理念基本形成。但是,农用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云南省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关注,但暂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农民放弃传统塑料地膜,改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达尼尔宝格告诉记者,从欧洲推广生物降解塑料的成功经验来看,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生物降解地膜的可控性因素很多,产品研发难度也很大,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对生物地膜的要求都不同。利马格兰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的研发上非常严谨,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从事生物技术研究,通过在云南两年多时间的实验示范,不断提高产品的适应性,目前已基本达到云南各地不同农作物实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功能的要求。此外,由于生物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高于传统聚烯烃塑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在推广中将面临许多制约问题。根据云南目前的实验推广情况,使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是传统地膜的3-5倍。短期内,无论是产业推广还是农民的承受能力均有问题,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包括对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应用和发展采取补贴政策,以及中央政府补贴和地方政府补贴。目前,欧洲许多国家通过立法限用或禁用短期使用的非降解塑料,以此规范农用地膜的使用。农民要么使用生物降解地膜,要么使用有污染倾向的传统地膜,但必须全部回收,实际上,农用地膜的回收成本很高,回收的地膜几乎无法循环利用。所以,多数农民通过算账后,从观念上和成本上接受使用生物地膜。欧洲Bhre-Eurae已经对生物降解塑料建立了完善的降解评价体系。业内权威人士透露,生物降解塑料相关扶持政策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出台,规划扶持的对象包含生物基材料、完全降解材料等,扶持手段包括增值税返还、税收减免、重点项目采购等。如果得到政策扶持,国内生物降解塑料市场也很快会打开。实际上,我国已经在探索对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应用和发展采取补贴的政策,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一次性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示范和推广工作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法国利马格兰先进科技助推云南现代农业发展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的世界著名企业,是欧洲第一大种子生产商和世界第二大蔬菜种子生产商,该集团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目前在国内总投资逾一亿欧元。除生物可降解塑料地膜外,该集团还在研究许多塑料可替代产品,用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利马格兰正与云南省、曲靖市等各级部门积极洽谈,除生物降解地膜合作项目外,还将通过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作为平台进一步开展其他生物领域的合作。项目将助推云南省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打造纯净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全省及全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都将起到示范作用。有关方面认为,利马格兰生物降解塑料试水云南,将从多角度引导云南生物降解地膜产业的发展,提高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生物降解塑料的认知度,引导和促进相关政策出台;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新兴生物降解塑料企业与传统塑料加工企业在技术与市场上的渠道整合,加强公众和潜在应用客户的认知度,传播环保理念,引导消费观念,为下一步实现生物降解塑料本地化生产做好准备。云南省曲靖市副市长周玲称,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与世界种业巨头法国利马格兰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是经过长期考察和双向选择,双方将在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项目是曲靖市政府与加拿大天辰国际集团共同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农业食品科技示范项目,园区计划在国内首次引进无污染生物降解塑料等一批先进技术,力争建设集研发、认证、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部、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该项目建设,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开园。科技园建成后,将大力推动云南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进程。(按照惯例,12月内,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业界普遍预计,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生态农业。在今年两会期间,“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中央所提的“绿色农业”,其中提出加强对废旧农膜的收购力度,对农民购买可降解农膜实施补贴。政协提案的反馈和落实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号文件”聚焦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可降解农膜的补贴政策一旦落实,对该行业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关上市公司新疆天业(600075)、金发科技(600143)、大东南(002263)可关注。
本文标题:可降解地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7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