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巧用“留白”-思想品德课更精彩论文
巧用“留白”,思想品德课更精彩摘要: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适当的时机、充足的时间,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发掘潜能。“留白”是思想品德课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留白艺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留白”,指的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实际情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学习,去思考体会,去想象发挥教师未曾讲授或未曾说明的部分,达到教与学的交互融合、相得益彰,展现课堂的无限生命活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运用“留白”艺术这一话题,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供同行们批评指正。一、导入“留白”,设置悬念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点做得不足,就像美国教育家哈曼说的这样:“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所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若能巧用“留白”艺术,设置悬念,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既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如:《身边的诱惑》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带一个精美的盒子摆在讲台上,告诉学生盒子里面装着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但在下课之前不能打开。盒子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我顿了一下说:大家对盒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是“诱惑”,诱惑无处不在,由此自然导入新课。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教师最为常用的是:以严肃、庄重的态度走上讲台,先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使学生感到老师正在等待着他们,从而迅速安静下来准备听课。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留白”,若用之得当,也能收到“以静制动”的效果,有时还能动员其他学生制止某些不安静的同学。二、释疑“留白”,撞击火花有时我们会抱怨课堂沉默无语,一潭死水。但经过反思,不难想到: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赶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往往是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压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等待3秒,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等,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设疑也就失去了价值。如在上《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一框时,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概念: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几乎没让学生思考,就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结果出现“冷清”局面,以致教学内容展开不够。经过反思,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让他们独立思考2分钟再作答。这样课堂教学虽暂时“中断”,但接下来的回答环节精彩纷呈,许多学生形成争论,相互解释、相互补充。显而易见,前者的“冷清”是被动的“留白”,是消极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者的“中断”是主动的“留白”,是积极的,也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没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缺乏,必然会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这种情况下,教师刻意制作或选用的课程资源只能换来学生好看、有趣的赞叹,却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一切都是徒劳的。很多课堂一味追求“流畅”、“唯美”,殊不知背后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肤浅开展。因此,表面繁荣的课堂,背后往往是深层的萧条。三、探究“留白”,享受快乐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的目的不在于教,而是授之以正确的方法和思维。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澄清思绪,学会有条理地阐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和证据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去认真思考和探索交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强烈的求知欲。四、评价“留白”,发展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高论”,往往会出人意料,让教师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或者某位学生提出新颖的,但不成熟的认识,让我们一时难以作出即时评价。这时如果勉强评判,往往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产生抑制作用。此时恰当运用延时评价,巧用“留白”,就显得尤为必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或许能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教学活动中,有位学生就教材“弗兰克经过39年偿还天文数字的巨额存款”的材料,提出:“这不可能是真实的,即使真有其人,八成是脑筋有问题”的个人见解时,当即还有学生附和。面对此景,我选择了评价“留白”,干脆暂时“中断”教学流程,发动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最终认定社会上存在三种人:“我们唾弃的”、“我们想努力成为的”、“我们自己做不到,却该感激的”,弗兰克就是第三种人。评价“留白”运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尤其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包括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异想。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随机调整运用“留白”的量度和时度,把握最佳时机,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跳跃。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定的观点、主张,教师再作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语言“留白”,品味魅力“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说的都是语言留白带来的无穷魅力。“留白”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这与格式塔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么一段讲述内容:“备课改作,服务学生,这是教师的责任;洗衣做饭,抚育子女,这是母亲的责任;维护秩序,保障安全,这是交警的责任。那么作为学生、子女、行人的我们又承担了......”足足一分钟的停顿,看着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相信他们已领会了其中的内容。“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只是书本中的知识,还有书本外更多的情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通过教师所留之“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以形成一种思想品德课教学特有的韵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达到“无形有意,无语有声”的境界。六、作业“留白”,超越自我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白”,让学生识记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效果更为明显。在讲授新知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所学思想品德内容的深切领悟。比如:“党的基本路线”、“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内容就需在课堂中留足一定时间,让学生及时记忆巩固。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时我们需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这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讲究“留白”艺术,活动型的作业可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之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留白”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用“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兴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让“明天”的思想品德课更加精彩。
本文标题:巧用“留白”-思想品德课更精彩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8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