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从《国富论》到经济学完成时间2016年6月6日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专业电子商务类年级2015级成绩评卷人姓名蔡静学号2015214574从《国富论》到经济学——读《国富论》有感摘要:《国富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被大家称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那么一个初学经济学的大学生,对《国富论》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从书的题目来看,《国富论》看起来是研究国家经济的,但事实上《国富论》不仅仅着眼于国家经济,还研究了人民的收入,所以《国富论》的主题应该是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和描述。关键词:《国富论》稀缺性国民收入经济学(一)引言在阅读《国富论》之前,其实我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很缺乏了解的。唯一的了解也就是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3》,但是这一本书是一种通俗读本,也就是说,其主要目标是“扫盲”,以及给读者传递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以“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进行的,语言也非常的通俗和接地气,作者也在书中说道,只希望读者读完此书后,能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所以,我也仅仅是对经济学有浅层次了解,对于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和专业词语,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选择读《国富论》对于我来说其实一种挑战,因为《国富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被大家称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我因为没有什么经济学的基础,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就非常重要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由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英国的经济学家,有“现代经济学之父”之称的亚当·斯密编写,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经济著作,有很多个版本的译本。由于之前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我只是草率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版本的《国富论》,后来经过一些资料的查找,发现我读的是王亚男版本的,也就是197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一本版本。这一版本也是《国富论》最早的译本。所以这个版本没有什么注释背景之类的提示,所以读起来其实是需要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不然会有点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不过,跟着老师上课的进度来阅读这一版本,还是比较有探索性的。[1]有趣的是据说这一版本的封面上写着:温家宝总理说:“《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让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种不一样的优越感和动力,原来我和国家总理读过同一本书啊。(二)主要内容从书的题目来看,《国富论》看起来是研究国家经济的,但事实上《国富论》不仅仅着眼于国家经济,还研究了人民的收入,所以《国富论》的主题应该是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和描述。《国富论》总共有五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前四篇主要围绕广大人民的收入展开,第五篇主要围绕君主和国家的收入展开。其中我最有感悟的应该是第一篇和第五篇。第一篇国富论序论这本书的第一篇从分工和劳动,谈到了货币和商品,最后落脚在地租。简单的在看目录的时候,我还是挺困惑的,觉得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是跟随着亚当·斯密的思维逻辑,发现其实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在历史上,是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开始。劳动生产力作为经济进步的基础,所以自然而然,为了经济的增长,联想到劳动生产力是很重要的。正如亚当·斯密在“论分工”的第一句话说的,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确使劳动者,因为“术业有专攻”而熟练程度增加。但是,社会发展的很迅速,我觉得现在的分工制度是很需要改革,因为分工很容易培养人的惰性。想象一个情景吧,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在一个摄制组中,一群人为了拍摄一个节目而聚集在一起。第一个组有十五个人,第二个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组分工非常细致,有负责写策划的、有负责摄像的、有负责出镜的、有负责后期剪辑的,甚至为了减轻每个同学的压力,还安排了轮换制度。而第二个组,相比较而言就比较简陋了,一人负责出镜和策划,剩下两人兼任摄像和后期。最后的结果如何呢?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组的拍摄作品明显优于第一组。第一组出现了很多没有设想到的问题,比如摄像和出镜的主播约不到合适的时间,拍摄的时间总是一拖再拖;每一个后期风格不一致,造成节目风格诡异;摄像和后期交接不及时,成稿时间不稳定。写策划的觉得后期简单,不用烧脑;后期觉得主播简单,不用花费好几个小时对着短短几分钟的片子扣细节;主播觉得摄像简单,不用一遍一遍的说同样的话;摄像觉得策划简单,不需要催策划交稿也不用催后期剪片子。最后分奖金的时候也差点吵起来,策划和摄像每期都参与了,觉得自己应该分的最多,而后期认为自己付出的时间最多,也应该分到最多的一份。反观第二组,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是每个人对节目的风格和定位都了如指掌。因为每个人都身兼多项任务和技能,所以主播和摄像都明确地知道,后期需要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效果,后期也知道每一段影片要怎么串联起来,加什么样的效果,就算有问题也可以及时沟通。所以,最后成片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满意。分奖金就更简单了,每个人完成的任务差不多,均分就好了。所以第一组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根据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这不正是典型的,为了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工作量而分配工作吗?但是作为当事人,我觉得分工自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分工后劳动标准的界定。现在的分工制度更多的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压力,而不是为了增进劳动生产力。分工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量减轻,应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分工。《国富论》中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价值论”中关于稀缺性的部分,虽然这一观点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但事实上,从高中课本中,我们就知道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跟供应共同决定的。这也是《国富论》的一个明显的错误。所以,我想研究为什么稀缺性的这一问题,在整个逻辑严密的《国富论》中沦为了败笔。[2]课上老师曾经留给我们一个思考题:为什么水作为必需品,我们每个人离开水就活不下去,但是价格却低廉,但是钻石只是作为观赏用品,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却很昂贵呢?虽然老师上课时,用稀缺性的有关知识做了一些解答。但是我还不是很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而《国富论》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而是由物品的稀缺性和精巧程度决定的。钻石价格昂贵是因为,钻石产量少、加工程序繁琐。而亚当·斯密认为,劳动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因此钻石的价格自然会比水要搞。这也解决了我从高中政治课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困惑。不过仔细想想,水也是稀缺资源,水的获取过程也很繁琐,需要净化提纯等一系列的步骤,但是为什么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贵呢?正确的答案还是因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而不是稀缺性。百年之后的边际效用理论才得以完美的解释这一问题。这一篇的最后一部分,是从地租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亚当·斯密提出了三种地租的土地生产物:食物、衣服、住宅。虽然亚当·斯密却在后文中一直提到地租对于商品价格力影响。从谷物价格的下降,到煤矿和贵金属矿山的价值不同。还提出对贵金属的需求,既因为效用,又因为其美质;对宝石的需求,全因为其美质,工资和利润占价格全部,地租只占极小部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还是因为土地的产出力的上升,所以才创造了新的需求,从剩余食物到贵金属和宝石。所以在最富裕的人民心目中,金银自然有价值,而在贫困的人们心中,自然只有最小价值。在贫乏的未开化民族间,金银几乎没有价值。饭都吃不饱,怎么会需要那些只有观赏价值的金银和宝石呢?[3]第五篇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如果说第一篇是给经济学铺路的话,那么第五篇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可以说就是在名为《国富论》的楼房上加了一个漂亮的阁楼,升华了整本书的境界。谈论了关于国家的司法经费、公共工程经费、教育系统经费等作为资本是如何积累的。一个国家,无论是狩猎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影响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制造业的进步和战争技术的改进。不过从现在社会来看,战争技术的改进方面,提升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就是多研究一些核弹之类的杀伤性武器。那么,社会进步的重点还是落在了制造业上。所以问题又回到了第一篇重点讨论的劳动,也算是首尾呼应了全文。因为理论上,制造业劳动者获得高工资,是因为这一种制造业处于前进状态;制造业劳动者低工资,这一种制造业处在衰退状态,劳动者过剩。所以国家想要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增加。我们可以通过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来对我国的经济政策的改革做一些借鉴。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带来的教训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坦率地说,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已经出现,有的已经相当严重。大幅度提高工资后带来货币发行过度引发的通胀必须有所应对;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现在就应该开始警惕和预防。[4](三)结尾正如巴曙松在《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推荐序中说的,经济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经世济用,对于现实经济有着强烈的参与感。[5]那么,既然看了《国富论》,认识了一些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学,这一门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我决定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分析。下面是一个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有关经济学的案例,我想通过《国富论》中的一些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作为力图削减财政赤字的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会同意对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征收10%的“奢侈品税”。如豪华游艇、私人飞机、高级轿车、珠宝首饰和皮革制品等。到了次年,由于有钱人为了逃避税收转而前往邻国加拿大等地购买游艇,导致美国东海岸度假胜地南佛罗里达地区的游艇销量迅速下降了90%,与此同时,德国奔驰和日本凌志在内的高级轿车的销量也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而在这一年美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进账,反而倒赔了钱,因此两年后宣布撤销这一税项。[6]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真的是很简单,既然本国的奢侈品涨价了,那就去邻国买吧。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要运用到《国富论》中提出的国家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也就是站在国家的位置上看这一政策为何颁布,又为何失败。[7]亚当·斯密是首个提出市场经济的人,他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所以,国家为了削减财政赤字,增加税率,在亚当·斯密看来应该是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因此导致了失败。[8](四)结语最后还是要说说《国富论》的缺点吧,其实对于我这样的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没有研究过很多的经济学著作,只能谈一谈,那些我很感兴趣,但是书中却没有提及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国富论》是完全基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经济制度分析的,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分析。因为作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思认为:工人每天的劳动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是工人的酬劳,是供工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劳动是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增加生产剩余劳动的时间加大对工人的剥削。这一观点其实和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是存在冲突的。如果能够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那么《国富论》的应用领域会更广。第二个就是《国富论》的定位,还是经济学的通俗读物。所以语言风格还是比较平实的,也没有引入一些数学的模型来表现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仅仅通过语言的描述,大部分的理论依旧是抽象的。所以针对这一不足,我打算以后接着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据说《经济学原理》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集成,而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数理的运用。其中的一些图表的应用,应该会更有利于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展现。总之,《国富论》在经济学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国富论》中的思想也是没办法用几千字就说明清楚的,我能做到的就是,选取一些我感兴趣的观点,深入地理解,并再做一些扩展的阅读,思考其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而且,我仍然愿意阅读更多的经济学著作来丰富自
本文标题:国富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9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