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小学语文测试工具研制框架(1)
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小学语文测试工具研制框架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黄国才我们对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和PIRLS以及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测试工具进行研究,系统阅读了祝新华教授的《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丛书(共4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完成了小学语文(针对第二、第三学段)测试工具基本框架的研制。依此框架命制小学语文测试题,确保测试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确保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确保改善教师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业质量。小学语文测试工具主要包括语文基础、阅读和习作三大模块。一、语文基础测试框架语文基础模块占25%左右,包括语言基础和常识基础两个部分。语言基础包括字、词、句等基本知识的记忆和情境运用;常识基础包括古诗文(名言警句)的记忆和情境运用。其命题的基本原则是,考出必要的记忆、理解和迁移到新情境的运用能力,同时进行审美和价值观教育,但无须大量做题。(一)语文基础测试双向细目表知识维度认知(能力)维度及题量记忆理解运用语文基础语言基础字624词33句(句群)44常识基础诗文(名言警句等)21(二)内涵说明内容维度认知(能力)维度记忆理解运用语言积累识记常用汉字(词语)的形、音和义理解常见词语含义(包括成语、熟语等)概括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含义)理解句子间逻辑关系利用汉字特点识字具体语境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名言警句等)遣词造句以及表达常识积累背诵50篇(段)优秀诗文默写古诗词句理解诗文情感、领悟诗文大意结合具体语境使用诗句或名言警句、词语(三)题型。语文基础模块以选择题为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学生抄抄写写的负担,真正考出其对字词句(名言警句)以及古诗文的记忆、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二、阅读测试框架阅读模块占45%左右,是一份测试工具的核心,对命题技术要求最高,其结果集中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阅读能力测试工具要促进学生阅读思考,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使学生获得“好成绩”的过程变成“好(hào)学习”的过程。语文考试即阅读思考。(一)阅读测试框架一内容维度认知(能力)维度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文学类文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要细节等诗歌中的节奏、韵律、意象等作品中丰富的隐含信息关键语句、细节或意象人物、事件间的关系情节、思路或意境主题与意图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的特点以及语言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人独特的感受实用类文本概念、事实、事物特征、观点与材料等文本潜在的信息各部分的意义、关系与作用中心思想和表达意味文本信息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布局谋篇的特点,语言特色内部的一致性和适用性;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阅读测试框架二等级特点认知能力题例(以《少年闰土》为例)检索找到显性的信息(如人物、事实、概念、定义)辨认/识别故事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中的“他们”指谁?理解从书面信息(也包含口头)中建构意义。如,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词语、句子意思;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概括要点;推出关键词句隐含的情绪、情感、内涵(如,反语)等。解释“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中“值年”是什么意思?举例从哪里看出我家对这“大祭祀的值年”很“郑重”?比较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推论“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从“飞跑”读出“我”什么样的情绪?概括简要概括故事的情节(闰土对“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说明“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我”为什么“大哭”?闰土为什么“哭”?探究言外意“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运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贯串各认知层次);写下依文情的想像、仿作、补白拓展、整合文本资料解决问题。(分析、比较、想像)运用语言文字交流,如仿作、转述、引用借助插图和想像,代闰土写下“我”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想像闰土送“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时的思绪。评鉴做出判断,包括评价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评价思想内容,如,人物、事件、观(比较、联结、推理、想象)辨别、检查、判断“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为什么要提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点等;评价语言形式,如,遣词造句的表达效果、布局谋篇的巧妙、表达方法的用意等。空”?质疑·创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甚至对思想观点、表达方式等质疑、否定而提出自己的想法、呈现自己的证据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有读者认为,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删去也可以。你同意吗?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注】框架二为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40324课题组理论假设。(三)阅读能力写题四大原则1.文题依属。情境材料为题目的解答提供依据,题目的解答不能离开情境材料。凡是脱离情境材料就能做答的题目都违背了“文题依属”原则。2.彼此独立。每一道题目都不依赖其他题目,既不提示其他题目的解答,也不受其他题目解答的干扰。如,传统的“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就是典型的违背“彼此独立”原则的题目。3.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实际阅读中会遇到的问题,实际阅读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而不是专门为考试而设一个问题。如,“下列关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不正确的是哪一个”就是典型的违背“真实性”原则的题目,因为现实阅读中,没有谁会为你设一个错误的答案。如果这样命题,就是典型的“做题目”。真实性评估往往与高层级能力的评核联系在一起。命题要真正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获得“好成绩”的过程成为“好学习”的过程,达到测试促进阅读思考的真正目的。4.为考生着想。每一道题,命题者都明白考生是怎么思考的,如,需要情境材料中的哪些材料、需要哪些先备知识、需要做怎样的思维加工(语言加工)等等;反之,如果学生解答不了,是什么原因——是无法定位相应的情境材料、是缺乏哪些知识储备、还是不胜任思维加工(语言加工),都清楚明白,这样的命题,就是为考生着想。你在命题考学生,同时也在考自己(或者是考曾经的自己)。比如,只要学生照抄原文就能解答的问题,一般都设为选择题而非简答题,就遵循“为考生着想”原则。尽量让学生少用或不用文本中的现成语言来解答试题,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推理思考、用自己的话语叙述,这个总方向完全合理(祝新华2015)。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书写长度”,避免考生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因为“写不完”而失分,确保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四)阅读情境材料基本要求考查阅读能力的情境材料都不能是课文,或学生已经阅读过的文本。1.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国家审定教科书为参考,以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核心,所选材料必须做到“七无”,即无政治偏见、无宗教歧视、无种族歧视、无民族歧视、无文化歧视、无地域歧视、无性别歧视。2.题材广泛。包括文学类和信息类:文学类,如,叙事性作品、散文、诗歌等;信息类,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如,说明文、科普作品,说理文;非连续性文本,如,各种生活信息,说明书、图表、标志、广告等等。一般地,考查阅读能力的情境材料至少包括文学类和信息类各一个文本,有条件的可以尝试混合文本(如,多个文本组合、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组合)。3.内容丰富。情境材料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内容充实、新颖、有趣味,有层次(若是信息类作品,还要是普适的)。用于表达内容的语言,要规范、准确(若是文学类作品,其语言还应有表现力、生动形象,有“嚼点”——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句,如反语;蕴含深远而隐蔽的语句,如象征、借喻等)。4.保持原生态。杜绝“三无产品”,即无作者、无出处、无出版日期。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除有明显的错别字要修改、生僻字词要注释外。一般不标注自然段、不提醒“考点”所在位置——因为生活中的阅读没有谁为你做这些事。(五)题型。考查阅读能力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其比例控制在5:2左右。简答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类。开放式简答题,指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允许的答案范围广,包括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的观点,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这些试题通常要求学生将情境材料中的信息和观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相结合,其答案的接受程度不在于学生所处的立场,而在于他们在判断和解释这些立场时利用所阅读材料的能力。如,“有读者认为,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删去也可以。你同意吗?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即是。“同意”或“不同意”不是得分点,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组织语言来支持“同意”(或“不同意”)成立,才表现出阅读的评价或质疑·创新能力之高下。封闭式问答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自己建构答案,可接受的答案有一定的范围限制,或比较一致的答案,如,主要内容的概括等。这类试题的大部分只分为对与错,还可以有部分得分。三、习作测试框架习作模块占30%左右。考查学生因实际需要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命题时力求为学生提供激起“表达和交流”欲望和需要的真实情境,因需要而写、写而展现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思维的才华。测试题既是评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展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才华的平台。因此,习作能力测试题尽可能回归真实生活(包括想像、幻想)需要,强化儿童对生活的认识,指向个性表达,避免“命题作文”、避免“套作”,坚决杜绝背诵几篇作文就能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知识维度认知(能力)维度模块亚类交流·为真实生活服务创造·个性表达写作小作文(简短书信、便条)1大作文(写实、想像)1小作文,如,简短书信(含电子邮件)、便条(含手机短信、微信)等,考查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实现与特定的对象交流的目的。大作文(包括写实、写想像),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根据要求把自己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内容,想像(虚构)的故事等,写清楚明白,语句写通顺连贯,尽可能分自然段行文。测试工具所有情境材料(包括语文基础模块),都不能来自教材或教辅,鼓励原创。[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40324研究成果。][来自一线教师gyx731210@163.com读后感:今天浏览了福建教研网,读了你写的有关学业测评的那篇文章,你研究得细,测评的方案很合理,若那些教研员真的能按你说的去出卷子,那这根测评指挥棒才会真正起到指挥教学的作用。对于我们平时每一单元的测试卷(整个区统一的),我一直在反映一个问题:那些卷子一点质量都没有,而我们得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考,再花一两节校对,不知浪费了孩子们多少时间。但没人理这个问题,因为那是全区统一的,你必须考,区级要检查,我也只能随波逐流。每一年期末的测试卷也让我无语,有时又简单得很,连学困生都会考八九十,有时又偏题怪题一大堆,考得学生稀里糊涂。我们的教学与测评好像是两码事,每一届我带的孩子优势就在习作这一部分,前面的内容是靠运气。]
本文标题:指向核心素养--促进阅读思考的小学语文测试工具研制框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9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