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扬州市2010-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扬州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高标准农田是在现代农业理念的指导下,配套水平较高的农田基础设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等要素的集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措施。扬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27号)文件精神,组织农委、发改委、农业开发、国土、水利、农机、财政等部门,结合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五县(市、区)规划资料,编制了扬州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第一章规划区基本情况一、全市概况扬州地处江淮下游,位于北纬32°15′至33°25′,东经119°01′至119°54′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市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全市土地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446平方公里,水域1188平方公里,全市分为里下河(沿湖)、沿江(高沙土)和丘陵三大农区。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宝应与泰州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全市现辖3区(广陵、维扬、邗江),1县(宝应)和3个县级市(仪征、高邮、江都),下设77个乡(镇)及城区14个街道办事处。2009年,全市总人口45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3.78万人,农村劳动力169.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39.67万人,种植业劳动力32.75万人。农民人均耕地1.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8295元。扬州市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9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05.07万亩,粮食总产量282.35万吨,全市人均占有粮食615.41公斤;油料种植面积32.16万亩,产量8.29万吨;高效农(渔)业面积254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70.5万亩,产量147万吨;经济林果种植7.91万亩,果品4.65万吨。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6.4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14.71亿元,林业产值7.12亿元,牧业产值48.12亿元,渔业产值73.6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21亿元。二、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国家确定的五个(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粮食主产县内进行。按照省政府要求,经过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对1998-2009年实施项目区的调研,又经项目区乡镇领导的核实认可,全市五个粮食主产县,现有高标准农田140.45万亩,占耕地30.8%,其中宝应35.25万亩,高邮40.7万亩,江都32万亩,仪征20.4万亩,邗江12.1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相对集中分布在五县(市、区)63个乡镇336个村。表1-1扬州市高标准农田现状情况表单位:万亩单位面积备注合计140.4563个乡镇,336个村宝应县35.2513个乡镇,62个村高邮市40.721个乡镇,110个村江都市3212个乡镇,67个村仪征市20.49个乡镇,53个村邗江区12.18个乡镇,44个村现有高标准农田中从事优质粮生产面积117.45万亩,种植优质蔬菜面积11.4万亩,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高效农业面积11.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3.62%、8.12%和8.26%。分布在里下河有89.95万亩,沿江高沙土27.5万亩,丘陵23万亩,分别占64.04%、19.58%、16.38%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吨粮田,市人民政府(含泰州市)于1990-1994年就组织实施了“三个百万亩工程”:改造百万亩中低产田、建设百万亩吨粮田和开发百万亩非耕地资源,特别是百万亩吨粮田建设和199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后,有效地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田的高产稳产。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农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和结构调整力度,有效地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在国家增加千亿斤粮食大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围绕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田间工程及农机服务、万顷良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建设,为今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三、高标准农田规划范围根据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全市高标准农田的现状分布,全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148.8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32.63%,占2020年基本农田面积36.79%,在宝应、高邮、江都、仪征、邗江五个粮食主产县(市、区)50个乡镇,431个村集中投资建设。四、规划区自然概况(一)农业气候条件扬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内陆性气候的交替影响,季风显著,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无霜期220多天,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热水三要素配合较好,七、八、九三个月为光热水的高峰期,可满足粮、棉、油及各种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对农业发展极为有利。光热,年日照时数为2000—23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52%,太阳辐射年总量110—120千卡,热量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基本一致,均能适应区内各种农作物碳水化合物转化积累的需求,为我市农业生产,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供了优越的热量和光照条件,具有进一步开发农林牧渔生产的潜在优势。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4.1—15.1℃,分布趋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为5250—5550℃,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4670—4840℃,稳定通过12℃适宜于水稻育秧始期的时间是4月中旬初。降水,全市雨量充沛,分布较为合理。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雨日100—125天,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60%集中在六至九月份,七、八两月为降水高峰期,多数年份七月的降水量超过200毫米,与水稻需水期十分吻合,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雨涝、连阴雨、台风、龙卷风、冰雹、低温霜冻等。扬州水资源丰富,灌溉有保障。干旱对扬州农业生产影响较小,旱年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作物生长旺盛,旱丰涝欠比较明显。涝害对扬州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强降雨或暴雨时,易出现涝渍害,同时地表径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流失;连阴雨伴随着低温,常引起渍害,影响干耕晒垄、养分释放,特别是春季降水超过250毫米,雨日30天以上,三麦易发生渍害减产。随着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增多,给农业生产突发性影响较大。(二)地貌及土壤类型全市境内平原约占90%,丘陵占9.4%。根据地貌类型,全市分里下河洼地,长江冲积平原和缓岗丘陵三个类型。1、里下河洼地由于相对海拔较低,全市东北部称为“里下河洼地”,因地面平坦也称“里下河平原”。在我市可分为三种二级地貌类型。(1)运西滨湖圩田区,位于京杭运河以西,滨临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分别有宝应、高邮、邗江一些乡镇,地面高程6—8米,土壤沙、壤、粘均有分布。(2)碟形平原,包括沿运地区,通扬运河以北及串场河西地区,地面高程3—4米,南部和东部由边缘向洼地倾斜。土壤从洼地边缘向低洼地区分布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脱潜型水稻土。(3)湖荡洼地,主要是高邮、宝应与兴化交界一带,地面高程2米上下,河网、湖荡面积较大,分布脱潜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草渣土。2、长江冲积平原包括沿江圩田区及高沙土地区(1)沿江洼地,为长江近代冲积形成,地貌型态呈现带状平原,地面高程为2.5—3.5米,土壤质地中壤至重壤,大多为渗育型水稻土。(2)高沙平原,为长江古代冲积的带状沙堤,地面高程4—6米,土壤质地较沙,主要土壤类型为灰潮土。3、缓岗丘陵由仪征自西向东到邗江及高邮湖边,高程从百余米渐降至七、八米,地势起伏,岗塝冲相间分布。根据地貌成因和型态特征分为:低丘高岗、平缓岗、低平岗和河套平原。受地貌形成条件和人为耕作影响,全市土壤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水稻土、潮土、黄棕壤、沼泽土。其中水稻土面积有359.6万亩,占耕地面积78.24%,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有潮土面积71.24万亩,占耕地面积15.5%,集中在高沙土地区;黄棕壤面积25.05万亩,占耕地面积5.45%,主要分布仪、邗低丘缓岗地区;沼泽土面积3.72万亩,占耕地0.81%,分布低洼湖荡,地下水位高,质地粘重。(三)耕地生产潜力现状耕地地力是由土壤本身特征、气候、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结合我市的自然条件,采用土壤有机质、耕层厚度、pH值、坡度、灌溉模数、排涝模数、障碍层出现深度等14个指标,对全市不同区域耕地地力综合评价,得出耕地生产潜力由高到低分为6个等级。一级地耕地面积23万亩,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宝应县、高邮市及江都市。一级耕地是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二级地耕地面积72.6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及江都市,沿江圩区的江都、邗江、仪征等市区也有少量分布。二级耕地是准高产农田,目前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可达1000—1150公斤之间。三级地耕地面积177.4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的宝应、高邮及江都市,其次在沿江圩区的江都、邗江、仪征市,高沙土、丘陵农业区也有少量分布。现在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在800—1000公斤之间。四级地耕地面积99.7万亩,主要分布在里下河,丘陵农业区、其他各区均有分布。四级耕地在全市属中产耕地,全年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在700—850公斤,需要通过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产量。五级地耕地面积68万亩,主要在高沙土、丘陵农业区,其他各区也有少量分布,五级耕地,在全市属低产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比较大,但难度也大,宜调整种植结构。六级耕地面积18.8万亩,主要分布丘陵农业区,高沙土,沿江也有少量分布,由于粮食生产潜力低,属于最低产耕地,应因地制宜,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五、规划区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区50个乡镇、431个村,2009年农村总人口151.87万人,农村劳动力70.1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的48.4%、41.47%。规划区现有土地面积270万亩,其中耕地202.87万亩,占五县(市、区)耕地44.49%。2009年规划区粮食总产16.47亿公斤,占全市粮食产量58.33%。表1-2规划区基本情况名称单位数量1.行政辖属县(市、场)个52.行政辖属乡(镇)个503.行政村个4314.总人口万人151.875.农业人口万人137.386.农业劳动力万人70.177.土地总面积万亩2708.耕地面积万亩202.8712.未利用地万亩0.9613.粮食总产万公斤164699.9614.人均年纯收入元8240规划区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北向南稍有差异,基本上南部好于北部,东部优于西部,而农业生产水平,则以北部里下河最高。宝应县是全国粮食先进县,是国家唯一命名的中国“荷藕之乡”,又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高邮市一直是扬州人均提供商品粮最高的县(市),也是农业产业化条件最好,发展最快,销售收入最高的县(市);江都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建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5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仪征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邗江区2008年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经济水平较高。规划乡镇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县域经济基本一致,总体上粮食主产区乡镇社会经济水平低于非粮食主产区乡镇,因此要不断加大这些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种粮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经营模式。六、规划区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扬州是个农业大市,对水利的建设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农田外部输水、灌排等大、中型工程配套。农田水利总体情况较好,但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还有差距。通过“三大板块”农田水利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安大线板块安大公路北起宝应西安丰镇,南至江都大桥镇,穿越里下河宝应、高邮、江都三县(市),途径15个乡镇,受益人口逾百万,受益面积约为25
本文标题:扬州市2010-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1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