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二)民族性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三)阶层性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四)民俗的普同性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五)历史性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六)地方性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七)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八)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九)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十)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二、民俗的功能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2、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3、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4、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5、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第三节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一、民俗的构成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1、民俗质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2、民俗素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3、民俗链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4、民俗系列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5、民俗系统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二、民俗的养成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3、民俗的养成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三、民俗的传承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第三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1.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2、民俗技巧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3、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4、民俗竞技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5、民俗生活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民族分类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按地域分类形成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本一致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在每一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往往会有某种相近性,因此人们的民俗行为也有某种相似性。其次,有较高民俗文化热能的人类群体,具有地域内的民俗示范作用。也就是说,较强的文化影响能力,会产生波及效应。按行业(职业)分类行业(职业)民俗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人们在从事不同生产、担当不同职业工作时所形成的习俗。按语言分类按信仰分类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1、历史性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2、现实性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3、可理喻性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4、相对稳定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稳定性,指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点,而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经常表现为稳定形态。5、变异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民俗的变异有两层意义,一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民俗的变异,二是由于作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变异。6、西部民族民俗旅游资
本文标题:民俗学概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1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