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叔父铁君先生事略(清)贺涛先生讳锡珊,姓贺氏。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厝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诡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非解此者。”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不厝意厝:安放B.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岁:每年C.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刺:指责D.不縻官一钱縻:消耗(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B.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C.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D.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3)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②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答案】(1)B(2)A(3)①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②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4)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解析】【分析】(1)B项,“岁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中的“岁”应是“年景”的意思。故选B。(2)A项,“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表述错误,原文有——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由此可见,先生不轻易随众,而不是“不求甚解”。故选A。(3)本题中,第一句中,“若辈”,这些人;“令时”,时局;“豢养”,供养;“咎”,罪责;第二句中,“章约”,规章制度;“纤”,细微;“当”,恰到好处;“法”,标准。(4)本题中,原文有“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意思是: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可见先生学识过人。原文有“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意思是: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可见先生富有才略。原文有“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可见先生厌薄功名、学以济世。原文有“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意思是: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可见先生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原文有“尝显刺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意思是: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可见先生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故答案为:⑴B;⑵A;⑶①这些人供养于富贵之中(用高官厚禄供养着)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诿给谁?②他(曾在乡里)大量制订规章制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把它拿来以之为标准。⑷学识过人,富有材略;厌薄功名,学以济世;慷慨无私,泽被乡里;孤高傲世,刚正耿介(愤世嫉俗,疾恶如仇)。【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译文】先生名叫锡珊,姓贺。先生天生禀赋与众不同,行事不轻易随俗。他喜欢读书,却只了解其大意,他说:“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我只摄取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罢了。”对一般学者所谈的义理、考据、词意之类的学问,完全不放在心上。至于谈论古往今来世间盛衰治乱的缘由,有才德者与无才德者的差别,探幽察微,批驳剖析,穿插着怪诞偏激之词,如云彩之变换,如波涛之激荡,无人能探知其由来,即使是善辩者也无人能令其词穷。他所写的文章,雄辩滔滔,纵横新奇,不符合官方标准。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于是越发厌倦科举,而致力于他所认为的治国的学问。先生生性刚直,与世俗不合,不得志之后,愈发心中抑郁,无法平静,而世间人士也少有他中意的。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那人羞愧脸红,呼吸粗重,汗都出来了,他还是痛加针砭,不肯罢休。对于达官贵人,攻击得尤其厉害,他认为这些年供养于富贵之中却让时局败坏到这种程度,罪责将推给谁?大家惊骇诧异,无人敢于应对,他又怒骂道:“你们这些人平庸无能,这些都不懂。”我父亲曾告诫他,认为这不是处事之道。他也曾对人说:“我兄长的话是对的,但是我生性确是如此,我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先生身怀雄才大略,却没办法用来造福社会,只要能够为家乡做事,他无所不做,他认为我是希望对世人有所帮助罢了,远近大小没有区别。同治初年,土匪生事,先生大致效仿戚继光训练乡兵的办法,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防守,家乡靠此举得以免遭匪患。光绪三年,是个大荒年,官府出钱买粮食来赈济灾民。先生自己从数百里外买来粮食,从冬到夏,来往多次。运输费和饮食用度都从自己家里拿,不耗费公家一个钱。他曾在乡里制定大量的规章条约,细微曲折之处都恰到好处,周围地区都向这里学习。他苦心谋划,四方奔波,冬夏昼夜没有停过,心力交瘁,乃至废寝忘食。乡里长着慨叹道“从我有见闻以来,百年以内不曾有过。”不久,疫疾大流行,很多人死了。先生情绪激动,还想有办法来救助百姓,可他自己也终究染病而亡,当时是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享年四十二岁。在这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安葬,聚集前来送葬者过千,人们争着为他扶柩,道路为之堵塞,不能通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一直沿用到清朝。B.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唐朝以后泛指山西。C.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D.日昃,亦称“日仄”“日侧”等,为天色纪时法。“昃”意为太阳偏向西方,“日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下午六时前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师孟有担当重实干,讲求功效。任职夔州时为了便于治理,提出搬迁治所,设置常平仓的建议,并坚持立即开仓发粮赈灾。B.程师孟重视水利建设,造福百姓。在任所根据地貌特点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加固河堤,疏通河道,使百姓不再受洪水祸害。C.程师孟捍卫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他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面对契丹的指责和傲慢无礼,他义正辞严地进行有力回击。D.程师孟为官能力突出,政绩卓著。历任各种职务,他都能注重实际,结合实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政绩在同列中堪称第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②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答案】(1)B(2)D(3)D(4)①白沟地区应当属于两国,现在宋朝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合理吗?②州城被贼寇毁坏,后来有警报,百姓惊惶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以筑城。【解析】【分析】(1)“渝”是“渝州”的意思,作“于”的宾语
本文标题: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优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1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