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年10月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建设“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2005年已全面突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工作进程《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已于2006年10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查,已上报国务院审查。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编制重点•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建设历程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的“小团城”;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的“风扇叶”;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建设引导的“摊大饼”;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的主力集群。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规划名称编制时间规划期规划城镇人口规划建成区用地56版总体规划1956年196755万50.7平方公里79版总体规划1979年(82年批准)1985年(近期)60万60平方公里2000年(远期)70万77.7平方公里91版总体规划1991年(92年批准)2000年100万100平方公里95版总体规划1995年(99年批准)2000年(近期)135万125平方公里2010年(远期)165万150平方公里•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心——多中心组团。•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平方公里/年。•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评价•“快速”——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张。•“突破”——城市结构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不足”——文化特色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足。指标上版规划基期规划指标2000年2004年20051994年底现状2000年2010年实际完成指标现状现状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30270940369.16721.94878.14年递增率(%)12,717.713.318.99%18.25%18.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23054501500085051637818960工业总产值(亿元)245,98002600313.5843三产比重(亿元)21:48:3110:50:405:43:5210.0:44.0:46.07.3:42.8:49.06.2:44.8:49.0全市总人口(万人)402.7440520446.7490507城镇化水平(%)29.1405543.949.851.5建成区面积(k㎡)111.9130168210224.7人均用地面积(㎡/人)93.2696.6499.02101.9100.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9835501000063898610968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99912004000197528893207建成区人口135165206224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9、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1、生态与环境保护12、市政基础设施13、城市综合防灾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心城区周边用地普查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在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8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450平方公里。需要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密切协调。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符合二级标准,优良率84%。工业污染较轻,发展暂时不存在严重制约。水环境:董铺水库有被污染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巢湖局部地区有富营养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景观水体:污染呈现加重趋势。声环境:总体质量较好。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要关注。环境质量评价•安徽省能源供应形势:工业生产能耗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合肥市能源供应形势分析:合肥资源贫乏,能源主要依靠省内、外调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工业生产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发展对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环境,加强对天然气、液化气、华东电网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并举。能源供应能力分析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积极融入长三角是未来合肥发展的核心战略,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重点处理与上海、南京、武汉、南昌之间的关系。合肥与上海:全面接轨合肥与南京:多方合作合肥与武汉:联系纽带合肥与南昌:错位竞争城市定位省域关系格局(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合肥作为全省无可替代的核心城市。合肥与马芜铜宜:互补与互动;合肥与蚌埠、淮南、阜阳:辐射与带动。城市定位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巢湖、六安为两翼,建设带动全省发展的省会经济圈。合肥与巢湖:一体化发展;合肥与六安:资源统筹;合肥与淮南:合作共赢。城市定位•接轨沪宁,联动长江的先发城市;•依托皖中,引领全省的中心城市;•科教领先,辐射全国的创新城市;•优势独具,合作发展的产业城市;•依山傍水,滨湖通江的宜居城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增强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加快改革开放,以科技创新为本,生态友好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奋力率先崛起,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开放度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突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城市发展总目标•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重点加强与淮南、六安、巢湖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调,构建合肥城市群。•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城镇密集区为中心,东部、西部、北部综合发展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战略(1)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逐步由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积极促进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注重产、学、研一体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产业发展。(2)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发展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强化支柱产业强化现有的汽车及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化工及橡胶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努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以合肥为中心,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合肥的区域中心地位,有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使合肥实现由极化发展走向网络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职能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市域: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7029.48平方公里。规划区:合肥市域范围。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桃花镇,面积约879.6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72.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38.52平方公里。规划层次: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汇报内容1、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规划回顾与评价3、城市发展条件分析4、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5、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6、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7、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8、中心城区规划布局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0、生态与环境保护11、城市综合防灾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人口现状:2005年底,合肥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左右。•人口结构特征:(1)年龄结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充足,但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威胁。(2)性别结构——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新生儿性别比比例偏高。(3)素质结构——高素质人才比例高,但缺少高级技术人员、城乡差距较大。•人口增长趋势:(1)省域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自然增长在合肥户籍人口增长中仍起重要作用。(2)市域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区。(3)市域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近几年净迁入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市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90-05年合肥市域户籍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高于安徽省0.9%的水平,03~05年增长率均在2.3%以上,05年增长率达到2.5%。•90-03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45%,但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4%,而2005年合肥市区户籍人口增长7.2%,三县人口户籍人口下降0.5%。反映了市区在人口集聚方面较高的吸引力。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00.511.522.5人口数增长率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01991199219
本文标题: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2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