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5页1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5页2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8、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的问题:水患之一是决溢改道引起的之二是黄河水量减少,断流引起的;之三是黄河的污染问题(干流及支流沿途的小造纸、小炼铁、小化工及生活污水等带来的)长江: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的污染问题。9.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10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时期沙漠化趋势越加严重,不仅直接带来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生态的急剧恶化,带来草原退化及农业减产,影响生活资料的获取,而且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发展,如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继而不断向南、向东推移,对东南地区农业文明始终构成威胁,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现在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使沙尘暴对北方地区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特别是对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的影响较大。具体来说: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危害表现在:(1)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2)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3)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4)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1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1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江泽民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应有两层含义。13、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边疆演变的趋势(1)从小到大的疆域拓展时期(上升时期)从时间上讲,主要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结束于清后期乾隆,道光年间,基本上截止于鸦战之前。(2)从大到小的损疆失地时期(沉沦、下降时期)从时间上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应为之初)。(3)巩固时期或中兴时期,即(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至今。14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1、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2、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3、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道(路)州县三级制)4、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省州县三级制)从先秦萌芽到秦汉的确立及到后期的发展演变。从郡县二级制发展到后期道路制,行省制三个阶段。现在是省—县—乡三级制。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15、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5页31、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元代之前及之后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之间的关系,或紧张或缓和,中央集权化日益加强。大一统思想得到发展。2、政区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区划分考虑经济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如一体化形成体系,便于管理,促进发展等。正确的划分促进经济发展,决策失误则会干扰或影响经济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发展也影响着政区的划分,大小范围及级别的高低等(如深圳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城市地位的提高、邯郸之成为“较大城市”、省会城市的副省级级别)。3与文化发展的关系。4、与历史地名的关系。16.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17、简述中国历代长城修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1)、有效性,它在特定时代(指冷兵器时代,甚至到火器或热兵器时代初期)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战争的前提或第一位就是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消灭敌人,严格地讲(或一定意义上),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划算的,如抗战初期,中共115师的平型关之战……(2)、时代性或局限性,时代性即它只是在特定时代成效显著,到了后来就逐渐失去功用了(如现代甚或于当代)。局限性表现为,它对于战争来讲,毕竟只是守,而且是被动的守,这就限制了其功用,再者,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城防关隘也并不一定管用,至少从战略上讲是如此,否则便没有以后的北部游牧民族犯边,乃至于入主中原了,伏尔泰就说……恐惧,信心不足的表现。18、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1)、天府: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3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