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组长:龚睿中组员:刘婷薇、郭富娅、曾禹豪、黄文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作背景,并仔细研读其内容,虽然大家知识有限,并不能通彻地理解该文献的一些具体内容与其他文献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很多地方读得云里雾里,但是在研读过程中,大家对产生的疑问积极讨论、思考,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许我们无法十全十美的解读它,但意义仍非凡。我们不禁对这样一个天才发出赞叹,也许有的世界观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可是在他的时期,特别是创作的时期,这样的世界就在他的心中萌芽,他就像是个创世者,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新世界观。这样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他并不是神明,他并不能创造这一切,可是他却有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视觉,能够发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更加本质的规律。他很高,他站的很高,所以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然后用我们能听懂的形态将其展现出来。而这篇《提纲》并不是其正式发表的著作,他在写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会被我们发行传颂。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在不断攀登高处的过程中的一些笔记,也许是怕自己的灵机一动会忘掉,实际上却成为了我们愿意印在书上永不忘却的痕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笔记,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按照顺序来研读,首先得了解关于唯物主义得一些基本知识。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即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畸形的唯物主义,并清晰地指出其缺点。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身了解程度不高,在查阅资料和文献过程中,对比两者的优缺点发现了以下特点。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都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在思维如何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就有根本区别了。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2.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旧唯物论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段话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在查阅资料后我们得知:这里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现象”,这就是康德所谓的“思维的此岸性”。至于“自在之物”自身,则是人的思维所达不到的,是“彼岸的”。人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也就是说,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是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者,在马克思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他在这里借用“思维的此岸性”一词,是与“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人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而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哲学存在着根本分歧。唯心主义哲学家不是把真理说成是主观的,就是根本否认客观真理。费尔巴哈承认客观真理,但是他有时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有时则把多数人的意见当做判断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兜来兜去没有超出思想的范围。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思想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不论是个人直观还是多数人的直观都不能解决。马克思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既然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要证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明。人们应该自觉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费尔巴哈提纲》,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当时的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期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哲学,但它还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依然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这样,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就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费尔巴哈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写成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进行贯穿。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至于《提纲》第六条,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然后,关于《提纲》第五条,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贡献。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所以,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因为不能看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性质都是属于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大不妥之处。宗教只能算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如果说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本质,这根本不可能,这样的看法非常片面、不全面。在提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本质”这个说法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此前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人类的本质定义就完全被否定了。社会关系包括的方面有很多,并非宗教就可以概括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应该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用革命的暴力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规定,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费尔巴哈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将自己陷入到了矛盾之中。宗教此类思想活动看似可以
本文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4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