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黄岩报告:乡村振兴工作法
龙源期刊网黄岩报告:乡村振兴工作法作者:吴亮王先知里雨曦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07期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乡村的模样。一些人喜欢乡村,盼望回归田园生活,但又常吐槽农村的各种现状,抱怨乡村的凋弊和失序。我们还能回归乡村吗?或者说,中国社会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是否还能迎来“乡村的复兴”?让我们既获得城市的繁华,又能享受乡村的美好,能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自由地切换”。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指出了明确方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龙源期刊网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与推进国家现代化时间表高度一致。这反映出决策层的意志与判断:没有乡村振兴的决定性进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但乡村振兴该如何推进?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具体执行中常常感觉牵不到“牛鼻子”。近期,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乡村振兴课题调研组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希望在基层的实践探索中寻找答案。选择浙江黄岩的原因有二:一是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论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述的发源地,浙江在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有着多层次的政策安排与丰富实践。黄岩区地处浙江中部,常住人口60多万,流动人口20多万,这里“七山一水两分田”,既有大面积的山区,也有冲积平原;既有相对发达的工业和城市形态,又有相对落后农村地区存在的典型问题。他们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初见成效。龙源期刊网二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和他的团队深深地触动了调研组。6年前,杨贵庆与黄岩区合作,担任黄岩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席规划师”。他每两周一次往返上海与黄岩之间,把乡村规划、文化再生的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写在黄岩乡村的土地上。6年的校地合作中,同济大学与黄岩区以乡村规划、乡村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推动了黄岩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一系列振兴,梳理出了包含10条、40个要点的“工作法”。屿头乡沙滩村是杨贵庆团队在黄岩打造的第一件“作品”。该村址原是乡政府驻地,但因乡政府及“新村”异地重建,原有的老街巷、住宅和“乡公所”基本处于自然衰退和被废弃的状态,该村成了“半空心村”。这也是我国一些乡村的现状:旧村庄被废弃,“新村”建设堆积了许多没有文化特征、简单仿效小城镇的二、三层楼房。龙源期刊网杨贵庆说,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乡村的灵魂,建筑和空间环境是文化的外化表现。对沙滩村的规划、修复和改造,首先进行的是文化的挖掘与定位,挖掘和确立一个乡村独有的文化内涵,实施“文化定桩”。宋末开庆元年(1259年),沙滩村所在地村民黄希旦因扑火救人牺牲,被皇帝封赏。此后,黄希旦被当地村民奉为“先祖”并建太尉殿,建成后香火不断,每逢农历十月一日,村民还举办社戏活动。杨贵庆认为,“崇尚英雄”和“养我德行”是当地的文化之根。龙源期刊网这一文化挖掘,成为沙滩村规划和修复的起点。杨贵庆团队和当地干部、村民一起,指导村民围绕太尉殿建设社戏广场,基于朱熹曾在此讲学的柔川书院文化元素,规划建造面向少年儿童、供他们寒暑假来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柔川学堂,兼做乡村振兴学院讲堂功能,对太尉殿周边原废弃的人民公社时期多个集体设施和场地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利用,规划指导村民将原有坑塘水面扩大,取名“太极潭”,同时保留保护周边古树名木,修建凉亭步道,结合当地树种建设公共绿地,最大化保持沙滩村文化风韵。在文化定桩、修复基础上,杨贵庆团队对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挖掘和建设民俗风情文化区、中医养生文化区、耕读文化体验区等,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体验氛围,通过将当地文化、风物、原住民有机整合,构成了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机体。龙源期刊网当地党委和政府还大力推进村庄文化礼堂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一条主线串起不同层次的文化挖掘,初步形成了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和乡土文明。截至目前,黄岩区已在全区不同村庄兴建起文化礼堂151个。沙滩村的乡村改造让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直言找回了自信和自尊,但最初,这个工程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杨贵庆团队认为,这是因为当地村民,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并不知道未来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如何推进?杨贵庆总结说,村庄有五个“穴位”,或者说五个功能点需要优先激活,通过这种点穴式启动,能够让村民快速有获得感:龙源期刊网第一,先建一个干净整洁实用的公共厕所。原来分布散乱的“茅厕”,既不卫生,又“让人没有尊严”。建造一处“像样”的公厕,不仅满足了村民的急需,也为将来发展村庄文化旅游打好基础。第二,建设一个规模恰当的村民文化场。对沙滩村来说,文化场也是社戏场,是村民的娱乐中心和文化认知场所,同时为村民和外来游客提供相互交流之便。文化场选址需因地制宜、规模适当。第三,建设一个信息服务中心,集无线网络、邮件和快递收发、图书阅读为一体,这也是村民活动室。沙滩村的信息服务中心利用原来废弃的兽医站建筑和场地,既承载了一段历史,又体现了新的功能。第四,建设一个规模适当的生态化停车场。停车场既可满足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后使用小汽车的需求,又可为游客服务。沙滩村的停车场充分利用零碎荒废的用地,采用透水植草砖、竹子挡墙等方法,突出其生态性。第五,建设一处带有农家乐功能的民宿。鼓励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在政府的适当资助下,按照规划布局要求建设符合经营设施标准和卫生标准的餐饮住宿场所,为其他村民展示一个可以直接获取经济收益的样本。龙源期刊网“点穴启动”的过程,也是与村民的共识逐步形成的过程,让村民逐步感受到了“村庄未来可能的模样”、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黄岩区与同济大学的合作推进越来越顺利,目前已初步完成宁溪镇乌岩头村、宁溪镇直街、屿头乡沙滩村、北洋镇潮济村等改造项目,并正在推进头陀镇头陀村、屿头乡柔川景区上凤区块、屿头乡前礁村宋韵文化园、高桥街道瓦瓷窑村庄整治、演太线(乌岩头—沙滩)沿线补给点以及涉及南城街道、澄江街道、头陀镇中华橘园等项目。城市的规划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但在村庄建设中,一张蓝图往往很难绘到底。杨贵庆团队到来之前,宁溪镇曾聘请一家规划机构对乌岩头村进行整体规划,但难以按照规划图纸组织实施。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说:“村民是房屋的主人,他们对山水、功能、环境有自己的理解,一张规划图覆盖不了他们的不同认识和要求。”杨贵庆认为,乡村土地房屋产权关系复杂,文化要素深厚,价值观念多元,这些特征往往深藏于民间。因此,由规划师单方面给出的硬性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果强硬实施就显得粗暴,反而可能给乡村带来破坏性影响。乡村的规划与建设要是柔性的,不能仅从工程合理性或景观美学出发,需要从梳理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肌理入手,渐进式、互动式、参与式地推进规划和建设,有时候要边建设边商量、边调整边完善,必要时还要与村民达成妥协。杨贵庆把团队拉到乌岩头村,组成“在地规划工作室”,了解90户人家的不同诉求,注重房屋功能和质量的适应性改造,注重乡村历史演进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并高度重视就地取材,一方面努力再现乡土景观、古树植被、碎石铺地、小径竹院、乌岩石室、梯田茶园等传统乡村风貌,另一方面注重村庄内在的造血机能、活力再生。龙源期刊网在沙滩村改造中,一位家住戏台旁边的村民强烈反对改变戏台朝向,他认为,“戏台之所以朝北建造是太祖爷爷可以直接看到戏台的表演,一旦朝向改变,太祖爷爷将不再保佑他们家。”杨贵庆顺应和积极引导村民这种朴素的“风水思想”,与乡村干部、乡贤合作,既坚持整体规划思想,又动态调整规划细节,最终与村民达成了共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粮食收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等,进一步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早在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开始“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部署,浙江各地稳步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权到户”改革。产权界定清晰,让农民有安全感和获得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黄岩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原则。乌岩头村的改造,在“三权到人(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确权,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监督权,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省市财政拨付的旧村改造资金,划入村集体所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社账户,在镇里的指导下按计划使用,纳入村两委议事范畴,接受村民财务公开的监督。龙源期刊网村集体所有的房屋,由农村经济合作社统一改建和经营,村民拥有分红权。3.村民的房屋可自主选择租赁给其他人,获取租金收入;也可以租赁给农村经济合作社,获取租金收入和分红。以乌岩头村为例,约90%村民选择租赁给村经济合作社或外来经营主体,约10%选择自用。4.为开发乡土旅游资源,黄岩去年9月成立了旅游事业发展集团,推进建立与不同产权属性的旅游资源的契约关系,以市场化方式激活村庄人气,形成多赢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黄岩区不是将村庄的改建整体承包给旅游公司或开发公司,而是与村民达成共识,鼓励村庄内“细胞”市场化,整体上保留公益性和村民自治属性,从制度上保护乡村文化和资源体系的多样性、丰富性。没有功能的注入,乡村的修复与激活就无从谈起。黄岩区与同济大学按三个层面对乡村实现功能更新、再造、注入,尽可能推进“乡土文化、空间环境、产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第一层面,给村庄一个“文化定位和定义”,修复和激活文化功能,形成特定的“乡愁”和文化印记。杨贵庆团队给出沙滩村的文化定位是以太尉殿、柔川书院为特征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支撑起来的“英雄文化”和“耕读文化”,给乌岩头村的文化定位是“民国印象”,以文化定位为主线推进乡村建筑的修复。第二层面,给乡村注入现代化的宜居功能。这首先归功于浙江省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黄岩区推进乡村基础工程建设,管线入地,铺设污水处理管道,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宜居功能的打造。调研时看到,一些改造后的农民住房、农宿已不亚于城市住房的设施和功能。第三层面,因地制宜注入多样化的产业功能。围绕村庄改造而形成的创新业态,如各类临街商店、工作坊、书店、体验馆、民俗博物馆、民宿等;开发乡村的旅游、大健康、培训等服务型产业功能;培育和打造以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水果休闲采摘等为主导的农业主题园区,推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直接融合。龙源期刊网乡村文化、空间环境、产业经济互为支撑,不可分割。产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造血机”,是乡土文化和空间环境建设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文化功能是乡村文明的灵魂,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所在;而空间环境建设是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经济能级提升,并为乡村社会文化活动创造物质基础。杨贵庆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同济的研发优势,不断寻找和导入适用于乡村改造的建筑技术、建筑新材料,探索适用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地
本文标题:黄岩报告:乡村振兴工作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4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