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养生【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大法
第1页共18页孙思邈养生导言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名医睿哲,代有人出。他们进而治病救人,退而保身长全,脐身于长寿之域者,为数不少。其中堪称医家长寿之最的,恐怕要数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了。孙氏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家居鉴山之畔,约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余岁,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十一位帝王。北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故而隐居太白山中,号“太白处士”。他终生不慕仕进,隐居山林,研究医学和养生之道,人称“药王”又号“真人”,时人以神仙视之。其品性高雅,医德高尚,深怀慈悲悯恤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对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见彼痛苦,若己有之”,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以孙氏死后,人们在其故乡鉴山之畔建立药王庙,千百年来,香火兴旺。孙思邈幼年聪慧过人,日颂千言,人称“圣童”。然而他却不慕仕途,从少年时期就立志研究医药学,从“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致力于医道,博览群书,精勤不倦。又能虚心求教,若有“一事之长于已有,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氏博学多闻,喜谈老庄之学,通晓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唐初知名人士如宋令文,卢照邻等,均执师礼以事之。魏征等奉敕修齐、梁、周、陈书及隋史时,恐有遗漏,曾多次向孙氏请教。孙氏向他们话说齐周间事,如历历在目。孙思邈集毕生之学验,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二书内容极为丰富,不啻为中医百科全书。其家产资财全部耗费到医药费上,因此而问津医道,广求博采,通晓养生之术,长年隐居山林,修身养性,终身受益无穷,得以善终其天年。唐初太宗即位,召真人出山到长安,其时真人已逾百岁,依然耳聪目明,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直到晚年高龄,仍能为人医病疗疾,著书立说。至唐高宗永淳一年(公元682年)去世时(据郭霭春《中国医史年表》),其尸停床月余,容颜不变,及举尸就木,身轻“犹如空衣”,时人以为成仙升天。其实,孙思邈本人并不相信神仙之道,他曾明确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祟。”所谓养性之术就是养生的种种方法。这些养生方法是切实可行、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如果不了解这种养生之术,不身体力行,那么,“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孙思邈把它一生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写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中,名曰“养性”、“养老”、“退居”、“食治”等,其内容不求玄虚,但求实用,以便后人能够行而有效。他说:“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孙氏所传授的方法,简便易行,不违人情常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行,而收效甚宏。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使旨约而瞻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总结其养生要诀,归纳为十大要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实用而有效,故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其论述养生之道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其说其术来源于医、道、佛、儒四家,又是孙思邈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总结。幼年的孙思邈体弱多病,罹患风冷之疾,经常求医服药,以致“摒外缘”以养神。孙思邈的所谓“啬神”其意义就在于强调人身“神”的重要性,指出养生的首要方法就是从各个方面珍惜人身之神,即珍惜保存精力,不妄作劳,以求健康长寿而尽其天年。孙思邈把人的生命比喻作一盏燃烧着的油灯,油尽灯灭生命也就完结了。油的多少虽然不能改变,但点燃的方式不同,燃烧的时间长短也就大不相同。用大柱点燃亮的时间短,用小柱点燃亮的时间长。所以人生大限不过百年,而节护适当即可延寿。孙思邈养生—啬神以养性首先,啬神之法也即养性之术。所谓养性,就是要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性,“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善则内外百病不起,灾害无由以生。孙氏所说的“性善”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问题。他看到了当世之士的通病,“孜孜汲汲,追逐名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甚至白首没齿,仍无觉悟,贪得无厌,放纵以亡。这是造成人早衰早逝的重要原因。因此,他针对性地提出,欲养生者,必须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身居乱世纷争之中,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得虚无之守,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此则德全而神聚,神无外散之耗,而能尽长远之用。孙思邈的一生正是无为而治的一生,性甘淡泊,不慕仕途,长期隐居山林,于名于利,视如子虚乌有。北周静帝时,杨坚辅政,欲请孙氏出山,授以国子博士,位高名显,然孙思邈称疾不就。唐初太宗李世民即位,天下大治,广召贤士,请孙思邈至长安,欲授以爵位,孙思邈又坚辞不受。后高宗李治再次召见,拜谏大夫,孙思邈力辞。乃赐予良马及都阳公主府邸为宅。未几,孙思邈坚请回山,仍过其隐居生活。其一不做官,二不为名,三不谋利,第2页共18页于功名利禄,看有似无,较之时俗之徒,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者,一者德高神全,故能寿逾百岁而动作不衰,一者德卑神散,未半百而衰而亡,高下自见。啬神之要,又须节制情志,和七情以养神。神者为心所主,表现为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分属于五脏,过用则能伤五脏。心主喜,暴喜则伤心;肝主怒,大怒则伤肝;脾主思,久思不解则伤脾;悲忧属肺,悲哀忧愁则伤肺;肾主恐,大惊卒恐则伤肾。七情虽分属五脏,但总为心神之运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格。”欲养生者不可不节制情志活动以养心神。真人谆谆告诫“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若不遵此戒,必损神殒命。惟其不犯者,可得长生。真人的用意在于劝导人们注意调和情志,不可恣意过用,用得其中,益于养生,用得其过,反误性命。这是一种深得儒家中庸之道的养生观。以儒家中庸之道接人待物,亦是养性啬神的一个重要方面。真人指出,善养生者要做到“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用意过深,皆能损性伤神。同样的道理,对值得称赞的人或事,“亦不用深赞”,过分地赞誉,无异于虚伪;对应当批评的,“亦不用深毁”,批评贵在适当,勿令过也。接人待物,须用心平等,不可偏颇,一旦发现有偏,即当自心改正。对待自己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要知足常乐,家境贫困,勿以贫而自卑,家境富庶,无以富为自傲,无论贫富,均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可因贫富的景遇而改变心志性情。这样才能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深心至诚,恭敬尽礼,与人为善,这就是孙思邈处事的准则。对待自己则要“勿令心有不足”,一旦发现自己有不足之心,就须“自抑之勿令得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得多欲多求,“多求则心疲而志苦”,而陷入孜孜汲汲追逐身外之物的境地,必然伤神而害生。故常须“内省身心”,使“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以全神而长生。孙思邈把他养生啬神的经验总结成“十二少”,其曰:“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反之则为十二多,多则有伤人之忧。“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权”。以十二多不除,皆能伤神夺志,使营卫失度,气血妄行,危害人生,百病由此而生。故为养生之大忌。真人谓之“丧生之本”,不可不慎也。上述十二多、十二少,规定了养生者的行为规范。其核心要则不过独立守神,不受外界干扰而已。真人命之曰“屏外缘”,真人初入太白山修道,即从此十二少做起,他说:“勿外缘者,真人初学道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能摒弃一切外来干扰,独立于世俗随习之外,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那么,疾病无由以生,长寿可得而至矣。啬神之法,一言以蔽之,“屏外缘”而己。孙思邈养生—慎言语以防耗气言语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构成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运用最多最广的生理功能之一。因此,孙思邈把养生贯彻到言语方面是深有道理的。所谓养生须“从四正”,四正者,言行坐立,言为四正之首。俗话说,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表白,心正才能言正。所以孙思邈强调“言最不得浮思妄想。”要象孔子说的那样“思无邪”,只有心无邪念,言语才能得其“正”。譬如,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日清晨起床后,筹划一日安排,“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言谈话语都应当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而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或在钱财虚誉上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可见言语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剖露,慎言语就要从端正心念做起。慎言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防止多语伤气。人的说话发声,虽说出于喉,却是元气之运用,故元气充沛的人说话声音洪亮,能长时间诵读而不觉疲劳,而元气不足的人不但说话的语音低微,而且说话的时间也不能持久。可见,言语诵读总是会消耗元气。孙氏要求人们“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不致无谓地耗散。再者,要注意不得边行路,边说话,否则“令人失气”,欲言语时,先停下脚步,然后开口说话。这里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人的言和行都是以“气”为动力的,既言且行,就会加重“气”的消耗,不利养生,况且在快步行进中高声说话,还会给外邪以可乘之机。孙思邈的这种慎言语的观点和方法是把养生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方面,极有道理,而又易被忽视,对于今天卫生保健很有指导意义。凡言语发声于喉间,而根源于气海。根据这个理论,孙思邈提出了一种言语养气方法,即“凡言语读诵,宜常想声在气海中。”气海在人脐下,道家名曰丹田,是元气会聚之处。言语本能伤气,若能于言语时,着意于气海,想象声音自气海中发出,则能起到意守丹田的作用,无疑于把言谈诵读变成了一种气功锻炼,真是一种绝妙的养生法。慎言语是多方面的。例如,进食时不可言语,若边说话边进食,就会使人患胸背疼痛之病。我们知道进食时第3页共18页说话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但影响咀嚼和消化,而且还会因不停的说话而吞下大量空气,甚至引起呛食等。孙氏还要求注意寝卧后不可言谈笑语。他认为人的“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人在卧床状态下五脏未悬,故不可言谈而强令之发声。这种观点来源于五音通于五脏的理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在寝眠前大声言笑会兴奋神经,影响入睡。孙氏还指出人在冬季尤须慎言语,不可“触冷而开口大语”。总之,孙思邈的“慎言语”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若能予以重视,则又人人可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慎言语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一法。足见孙思邈的养生是于平常处见奇妙,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融养生于日常言行之中,斯为孙氏养生之妙。孙思邈养生—严守禁忌以防伤损禁忌是对于有背于养生之道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使人严格遵守不致违反,这样才能确保养生效果。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天伤也。”养生禁忌是多方面的。在德行方面,要做到“修善积德。”一切违背德行的行为都在禁忌之列、就是连“恶”的心思意念也不能有;要“常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印念杀”,“常念信勿念欺”。若在空山旷野或大庭广众之中见到“殊妙美女”,不可注目凝视而起爱慕之心,如此等等,反映了养生家对高尚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从日常生活起居来讲,注意避免贼风邪气的侵袭,卒逢大风暴雨雷电雾露冰雹,宜入室闭户,安心静坐以避之。尤其是冬月大温,夏月大凉;尤勿犯之,以免天行时气之侵。若空腹时,须得避触尸臭气,否则令人病,若必须处理尸体等,宜先饮酒,以避毒气。足见孙氏对禁忌用心之细微。在饮食方面,慎饮食已包括了多方面的禁忌。此外还指出了食物不宜过冷过热;因为“热能伤骨,冷能伤肺”。并规定了冷热取舍的标准,“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尤其是明确指出多饮酒的坏处,“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所以“饮酒不欲使多”,“勿令至醉”,酒醉后不可当风不可露卧、不向阳、不可扇之、不可房室,都是极为重要的禁忌。在男女房室方面,“凡新沐、远行、乏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痉、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大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4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