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四)及答案2007年06月08日星期五08:11P.M.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楚人贻笑①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注释』①选自三国魏邯郸《笑林》。②鄣(zhāng)屏障。这里引申作“遮挡”。③绐(dài)欺骗。④赍(jī)携带。(1)解释下列加点词。A、楚人贫居.B、得螳螂伺.蝉自鄣叶C、县官受辞.D、放而不治.(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B、经日,乃厌倦..不堪C、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D、县官受辞,自说本末..(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这则笑话对世人作了哪些告诫?[译文]楚国有个家贫的人,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获得:“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1)A、家B、侦察、守候C、口供D、惩处(2)C(对面,这里意为“当着人家的面”。)(3)于是小吏把楚人捆绑起来,送到县府里去。(4)读书要辨真伪,致富要走正路。文言文专项训练〈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加点词语食〔〕长〔〕然〔〕皆〔〕故〔〕遂〔〕子〔〕走〔〕2。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3。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兽见之皆走()〈4〉辍耕之垄上()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这个故事启示我们:────────────────────────────────────────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二〉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①菱:即菱角。②仕:做官。]1。解释加点词语啖〔〕并〔〕或〔〕欲〔〕2。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⑵其人自护其短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三〉歧路亡羊(2003年常德)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亡一羊()②既反()③奚亡之()2.解释下面的之字。①杨子之邻人亡羊()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③何追者之众()④亡之矣()⑤奚亡之()⑥吾不知所之()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4.补出省略的成分。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5。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四〉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五〉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③水为之()④虽有槁暴()⑤輮使之然()⑥故木受……()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衬;从时间上看,既有之景,又有之景,层次极为分明。(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换为四字短语应是(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七〉床头捉刀人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魏武将见匈怒使使崔季硅代B.既毕,令间谍问群响毕绝C.魏武将见匈奴使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翻译下面句子。不足雄远国翻译:(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八〉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2)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3)世罕其比()2。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①②(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九〉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③自晓其义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十〉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十一)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B.环而攻之而不胜C.后天下之乐而乐D.食之不能尽其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范仲淹二岁而孤()②去之南都()(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译:(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答:(十二)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
本文标题: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