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鲁西南农村民居文化探讨
龙源期刊网鲁西南农村民居文化探讨作者:赵君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3期摘要:鲁西南农村民居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和建筑仪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所承载的农村民居文化蕴含着齐鲁大地上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关键词:鲁西南农村民居居住方式建筑格局仪式民居是指承担居住和各种社会职能的场所以及其由延伸的居住环境,它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是一部描绘地方风俗的优美画卷。鲁西南农村民居是山东民居很典型的一部分,鲁西南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两市;狭义上一般指菏泽市所属地区(文中鲁西南是狭义上的鲁西南)。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接壤,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两区八县。鲁西南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5°,夏天最高温度35°,年平均气温13.5°—13.9°,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收冬藏,这些都对当地农村民居有很大影响。鲁西南农村民居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仪式等几个方面。一、居住方式民居的选择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望无际鲁西南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树木繁多。农民就地取土烧砖制瓦,伐树做梁当檩,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民居,屋顶用泥铺平以后再加上瓦,墙壁用些沙灰、石灰来涂抹平整。1980年以前的农村民居的地基为青砖,地基以上用砖砌1—1.5米高,再往上就是用麦秸等和泥而垒起来的泥墙,屋顶是斗拱式的,房顶用灰色的小瓦铺盖。1980年以后新建的的房子是“浑砖的”,也就是说房子的墙都是用砖垒成的。房顶更多地使用红瓦来铺盖。这种结构保温性能较好,既能消除夏日的酷暑,又能对付冬季的严寒。二、民居建筑格局自古以来,生活在鲁西南黄河冲击大平原上的人们都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民居早已形成了前院后屋的居室布局。今天的农村民居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四合院的风格:前面是院门,后面是堂屋(也叫北屋,主要用于住宿和贮藏物品),东、西两侧有厢房(厢房在一侧或两侧,主要作用是当作厨房和贮藏物品),通过院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四方形。诸多这样的民居呈“非”字形排列,逐渐扩展出去就形成了有大街和小巷的村庄。这种格局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对称美、和谐美,表现了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鲁西南农耕社会相对封闭的观念、内敛谨慎的气质、朴实纯真的性格、内外有别的意识。鲁西南农村建筑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龙源期刊网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具有保护家人和财物的作用,也有向外人明示自己领域的作用,一般用土石或砖砌成。在1990年以前,由于生活水平比较低,院墙多是用土夯成的,也有人家用木桩或树枝围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墙也开始变化了:基本上都用砖砌成,有的用石头做地基、上面用砖砌;有些富裕人家还将内、外墙粉刷一下,在院墙上画上优美的风景画,写上“福禄寿喜”的字样,或宣传乡规民约,或祈求平安幸福。2.院门。院门是一个家庭的正门,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进入院门才算真正到家中,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也必须走院门。院门是传说中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鲁西南农村一直盛行在院门上贴门神的风俗,“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真实的写照,门神多为钟馗、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敬德等忠勇正义之士,据说这些门神为主人在门口站岗值班,忠诚地履行义务,严防奸邪入内。在院门口两边,往往还有两个小狮子分坐于左右,为主人看家护院。现在过年,农民多是贴门神、对联、福寿等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的愿望。如果两家是“对门”,一般都要让院门稍微错开一点,否则不吉利。如果实在错不开,院门小的那户人家要在院门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防止对门的邪气入内,即使两家院门一样大,也有“明镜高悬”的。院门不宜正对树、电线杆、路口、别人家的屋角等,大概是取出门办事忌“拦截、碰壁”之意;若实在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则需要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小石块对准不祥之物。这种禁忌尽管更多地包含了风水理论,但也反映了农民朴素的世界观和避祸祈福的美好愿望。院门方位的选择院门朝向一般向南,在整个南面院墙的正中间。若院内只有东厢房,且大门朝南开,院门则可以在南面院墙的正中间,也可以选择在正对东厢房的南墙靠右半部分。民间有俗语:进门上山,越过越暄(即日子越过越好的意思);若院门方向不能朝向南,必须朝向东或朝向西,一般在东或西厢房的南侧。若院门朝向向北,一般在整个庭院的西北角。院门的选择上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和谐美,蕴含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1980年以前,院门多是简陋的:用砖或土垒成垛,有的人家就在地上刨两个坑竖上两根木棍,弄个柴草门或者破木门就当作院门了,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门。近年来,鲁西南农民脱贫致富,院门也开始变化:先用砖或石头砌成垛,院门多是用自家地里的树木做成的木质门或用较薄的铁皮做成的铁门。院门多为3米宽,4米高左右。现在更多的人家则在院门处盖一到两间“门楼”,以存放农用三轮车、自行车或其他农具。这样的院门多为红色,外观漂亮,预示着吉祥喜庆。带有门楼的院门多是用红松或其他高级木料做成,给人以厚重淳朴之感,也有较好的铁门,还有的人家装上防盗门。3.庭院。庭院(在鲁西南农村多称为“当院子”)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大小不等,与宅基地大小和院内房屋的多少有关。宅基地多则庭院大,房屋少则庭院大,反之,庭院就小。自古以来庭院在农村一般是用来迎神祭祖、日常生活的地方。鲁西南多数农村庭院里都栽种一些树木,既能遮蔽夏天的炎炎烈日,又能备将来不时之需;农村人家都养些鸡、鸭、羊、猪、牛等家禽家畜,它们的活动范围也都在庭院里。这些使得农家小院个个生机勃勃:狗儿叫,羊儿跳,小鸡撒欢跑……庭院既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丢沙包,过家家,玩跳绳,踢毽子等,又是老人们冬天晒太阳龙源期刊网的好去处,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沐浴在阳光下。这些处处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4.影门墙。在鲁西南有建影门墙(照壁)的风俗。当地人认为影门墙能起到阻碍怪邪的作用,因为怪邪不会拐弯,只能走直线,如果从正屋到院门是一条直线的话,没有任何阻挡,邪气就有可能从院门口直上堂屋。这是当地的习俗,不能算迷信。从现代环境生态学上讲,影门墙不但有防止外人直视主人活动的作用,增加了庭院的私密感,而且有点缀庭院景致的作用。影门墙多用石头或砖砌成,用石灰、砂灰粉刷。当地老百姓在正对院门的这面墙上,用瓷砖、水刷石等拼成图案加以美化,给小院增添些许别致,家境殷实人家也有在影门墙前建圆形小花园的,在里面种些月季、菊花之类的花草。但这种情形并不多,因为农户养的畜禽往往在主人一不留神时就闯进花园里与花儿“亲密接触”。5.厨房。厨房一般是和堂屋是分开的,厨房是用来做饭和就餐的,也贮藏一些食品,还是祭拜灶王爷之处。在当地农村,厨房一般在庭院的东厢房处(院门朝南或东)或者西厢房处(院门朝西或北),以在东厢房处居多。厨房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在五行中属火,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木生火,木火通明,寓意家业兴旺、得贵人相助。农村做饭一般用大锅,锅被支在锅台里,锅台旁边有灶台,供奉灶王爷。家庭主妇是厨房的主力军,她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香喷喷的家常饭,让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或者是有贵客时,则是煎炒烹炸,不久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就端上来了: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黄瓜,橙的是胡萝卜,还有单县羊肉汤、曹县烧牛肉、郓城黄安驴肉……(不同县市的农村略有不同)常常令远道而来的客人体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水浒英雄情怀,而旁边的孩子馋得直流口水,想吃却又害羞的样子令人忍俊不已。6.堂屋。堂屋在鲁西南方言中代表正屋的意思,它既是家庭成员的休息之地,也是用来远接神祖,近待亲朋的公共房间。鲁西南农村堂屋变化一般以1990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一般是三间房子,俗称“三间大瓦房”或者“葫芦头”;在此之后,堂屋多是“明三暗五”的格局,即从外面看像是三间房子,实际上是五间(中堂两边各有两间)的“前出厦”;中堂(当地称为“当门”)位于堂屋的核心部位,供奉“天地君亲师”,是接待亲朋、商讨家事、举行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紧邻中堂的两间一般都用来当卧室,另外两间多用来盛放农具或者粮食等。在1990年以前,堂屋一般宽5—7米,1990年以后,一般宽7—8米,甚至有9米宽的。立墙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基本没有变化。屋脊为“人字脊”,屋脊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在25°—30°,以便于雨季排水。当地农民在屋脊上筑起神奇的动物,像麒麟、龙、独角兽、雄鸡等。据说屋脊上筑起的雌毛脊表示家道向上,哺鸡脊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1990年代后,也有少部分堂屋建成平顶样式,即屋顶为平的,而不是建“人字脊”。房屋堂屋朝向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朝东南方向偏斜10°左右。据说,只有金銮殿、寺庙和官府才能取正南方向。堂屋在庭院的后半部分,且居于中间,在其左、右两边分别是东、西厢房(有些庭院只有一边有厢房)。堂屋明显要比厢房高,前者地基也比后者地基高,后面一家的堂屋龙源期刊网比前面一家的堂屋要高。在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礼仪之乡,民居的朝向、高矮象征社会等级秩序的人生哲学更被当地人接受:人们不能僭越阶层差别,要共同遵守不同阶层的居室等级秩序。鲁西南农村堂屋的室内格局大致分为住处、神位、照明、取暖等几部分。(1)住处。住处是一家人最为私密的地方,一般是通过墙或者纱幔与其他房间隔开。在鲁西南农村,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且大多住在同一个房间,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父母与孩子的床铺是分开的,当孩子上小学后,孩子就要到其他房间去住。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寄宿制学校念书,他们往往只有在周末和假期回家小住。在农村,一般情况下当儿子成年后,父母就要给孩子准备好新房,年轻人一结婚就与父母分开,住在新房里。但新房和老宅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大院子里面,新房就在庭院中依次排开,衬托出老宅在后院正中的醒目地位,给人一种明显的“主次之分”,体现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从整体上看,一个完整的家庭基本是晚辈围绕着长辈,儿女顺从家长的。在1980年以前,尽管不同辈分的人分室而居,但合住于一个宅院,如今,已婚子女多是搬出老宅另建一宅院,离父母住处或远或近。近几年许多年轻夫妇在外打工,干脆就把家安在外地,仅在春节回家小住几天。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了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的解放。在当地农村,人们一般把卧室安排在房子的东半部分(当地人称为东间或者里间,西间仍被称作西间)。人们睡觉用床而不是像东北农村广泛用炕,因为鲁西南农村冬天不算太冷,基本上不需要用火炕取暖、做饭。农村睡觉用的床多是木床,取之自然;被褥的棉絮是自己种棉花纺织而来的,是真正的纯天然产品,人们入睡后也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床铺放在里间的东北部位,即紧靠北墙和东墙,人们睡觉一般头东脚西。如果卧室在西间,则床铺在房间的西北角。(2)神位。在鲁西南农村,神位一般在堂屋的当门或者厨房,主要在当门,是因为那是“天地君亲师”之位,人们在家中祭祀祖先,拜谢上天都是在当门,在农村住处多是和神位同处于一个空间,一般不再隔离,也就是说,当门用来祭神拜祖,里间用作住处。(3)照明设施。照明设施是居室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窗和灯。鲁西南农村的窗子有立窗和卧窗之分,当地农村从来不使用天窗。立窗是竖在阳面墙壁里的窗子,高度大于宽度;卧窗指在阴面墙壁里的窗子,相对立窗而言较小且高度小于宽度。立窗在1990年以前较小,且都是木窗,现在多是1.5—1.8×2.2米大小,甚至更大些,仍以木窗为主,但部分富裕人家已经开始用铝合金窗户。大窗户采光性能好,而且鲁西南的夏天炎热,大窗户可以加速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冬天不太冷,窗户大也不会对室温影响较大,更不用贴窗纸,“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的真实写照,与鲁西南明显不同。鲁西南农村有句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是描写灯的故事。古代中国人是点菜籽油灯的,20世
本文标题:鲁西南农村民居文化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9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