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摘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在内容上又是交叉重叠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与进步。关键字: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四位一体;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经济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求二者关系的最佳答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此进行了科学回答,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概念。社会建设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再次对社会建设进行了强调和论述。面对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标志着党的政策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有人依然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甚至还有人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这些认识都没能正确把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既不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社会建设的涵义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与过程。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社会建设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2个重大的理论贡献:(1)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2战略思想.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全国上下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关注和认同,成为与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齐名的战略目标。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精神变物质的巨大作用。(2)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新的发展阶段的需要,对正在进行着的各项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作了一个明晰的概括,明确叫做社会建设,从而使上述诸方面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理论上有了依据,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未来建设的前景也更加清楚。所以,社会建设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地把社会建设单辟一节,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为四位一体,并且还把四位一体的布局写进了新修改的党章总纲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个事实本身既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概括和突破性的认识。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过去的三十年主要是经济建设,接下来的十年或二三十年应该是社会建设为重点,改革社会体制,然后是政治建设,再后是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建设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只是通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最后形成整个具有国情特点的社会文明。政治建设须在社会建设之后,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吸取前苏垮台的深刻教训:前苏联经济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经历社会建设阶段,社会基础较弱,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直接由经济建设“弯道超车”进入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速度过快而“翻车”。2.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巨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3小康社会。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世人所瞩目,中国的面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根本的改观。财富的增长使整个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在稳步推进。持续长达3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经济上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调整仍然保持了一种适当的张力,整个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相对和谐。在我国的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建设的相对落后。2006年,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约占22%,离工业化国家应有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差距还很大.总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初期阶段,存在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当今中国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的问题的结构性根源。进入新时期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革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越来越多,贪污腐败等大案要案频发,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诈骗、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上升,特别是各种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近几年接连发生的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影响恶劣,使得经济社会稳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显然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的办法来解决,也显然不能用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突破了太多理论与实践上的禁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再往前走,就需要回头思考过去的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的走向。如果经济建设不是唯一,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是同样重要的发展目标?当然。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作为中国改革的总体体系来考虑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三分法。在这三大领域里,相应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这三大改革。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哪些层面上考虑推进中国的改革,使发展能够更有效地契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与时代特征?3.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的说来,社会建设的提出,和整个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样,是我们党积极应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不协调因素多发期的客观形势,直接面对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等不安全因素活跃期的社会现实,自觉适应世界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国际潮流,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用破坏旧世界的思路和方法来建设新世界的经验教训,4深入参考我国优秀文化中人伦和谐、天人协调的精华思想,认真汲取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成果,而做出的意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它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最高层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根本战略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理论的新的探索。在2003年应对非典这样的新型风险和不安全因素中,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管理等被着重提出来了。同样,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问题也被着重提出来了。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我们新一届领导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疾病,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增长”,“短腿”指的是“社会建设”。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非典的“一个重要的启示”,从理论上说,就是要“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从实践上说,就是必须加快社会建设步伐,尽快弥补社会建设这条“短腿”的不足。4.正确认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地位不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虽然都很重要,要统筹兼顾,但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不能将其并列起来,否定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明确的是,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建设,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不仅是指经济发展,而且还包含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经济建设是我们整个事业的中心,没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作强有力的保障,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的投入、就业机会的创造、收入差距的扭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住房、环境、交通状况的改善等,离开经济建设的支持和带动,是无法实现的。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曾经指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5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句话说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经济建没是以人为本的建设,它为社会建设、人的建设提供服务和帮助,以社会建设、人的建设为最终目的和归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比如,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既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将注重解决就业、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作为中长期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和重要政策之一,是很有见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5.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要优先发展;其次,经济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有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进步,要有社会建设作为支撑,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证,否则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再次,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与服从于人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在前一阶段,有些地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及社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不协调——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社会结构却还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水平,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产生今天诸多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为此,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改变目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状况,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1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6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灵魂;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目标。
本文标题:试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9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