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课件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傅雷家书》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为“殉清”说。王为清朝遗老,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溥仪对其有囯士知遇之恩。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为“文化殉节”说。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文章主张《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落实以下字词释义(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崇高的格调……的原因有才华的诗人不经心地;猛然暗淡;零落。就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第一则,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我之境”。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属“无我之境”的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ADBC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人物轶事•私会尼姑•传说张先年轻时,与一小尼姑相好,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后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于是写下《一丛花》寄意。“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老年纳妾•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宴上,张先春风得意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也即兴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后来此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其中一个儿子就是宋朝著名的宰相张升。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官妓索词•张先老年寓居杭州,多为官妓作词,却把同为官妓的龙靓忽略了。于是龙靓给张先写了一首诗索词:“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先于是作《望江南》回赠: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自谓张三影•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均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欧公赠雅号•张先另有一雅号,即为欧阳修所赠,范公偁《过庭录》记载言:‘子野《一从花令》一时盛传,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①嘉禾小倅(cuì):嘉禾,宋时郡名,即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即小副官。这里指判官。张先此时是嘉禾任判官。•②《水调》:曲调名,相传隋炀帝开凿汴河时自制此曲《水调歌》。•③临晚镜:就镜自照而感伤衰老。•④流景:如流水般逝去的光阴。杜牧诗:自伤晚临镜,谁与惜流年。•⑤后期:瞻望未来。空记省:白白留在记忆中。记:记忆,思念。省:醒悟,明白。•⑥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暝:闭眼小憩。•⑦花弄影:花在月光下摆弄它的身影。这是对花拟人化的描写。弄:摆弄。•⑧落红:落花。•饮着美酒听着《水调曲》,午间喝醉后已经醒来,可心中的愁苦却不曾排遣。送走了春天,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晚上对镜自照,惋惜青春年少、似水流年,往日相约,白白记得很清楚,后来却如同云烟。•沙滩上双宿的鸳鸯鸟已栖息,风吹走了流云,月光下花儿孤影自怜。一层层的帘幕密密的遮住了灯光,风儿在依旧吹,人声却渐渐地安静下来。明天的小路上一定是落满了花瓣。诗文赏析•1.结合词序内容说说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是什么?由词序可知,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吏),二是老病(病眠)。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从中午到夜晚。2.这首词所写内容时间跨度。3.仔细体会“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所表达的情感。•“送春春去几时回”,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问自己生命中的青春几时再回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之春的留恋。所以才会对着明镜,为流水般消逝的光景伤心(“临晚镜,伤流景”)。作者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瞻望将来,则后期无定,流光堪悲,人事就更堪悲了。“空记省”,想也无益。4.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5.“沙上并禽池上暝”为什么要写“并
本文标题:《人间词话》十则详解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9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