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我国新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我国新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来仪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含义: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从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社会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国家这些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由于各种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市场经济用“无形的手”在拆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各种壁垒,按照自身内在的法则——法制原则、竞争原则、优胜劣汰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破”与“立”之间原有的各种利益格局和公共资源在被进行重新分配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所有社会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包括民族的群体利益与其成员的个人利益,产生多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成为常态。伴随整个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当这些社会因素与民族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民族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主要内容: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二、我国民族的基本特点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四、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民族概念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一)目前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民族概念我国民族概念的主要来源:中国历史上对”民族”的认识西方国家对”民族”的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认识1、中国古代的“族”类概念先秦时期对“狄”“戎”“蛮”“夷”的划分:《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吕氏春秋。为欲》:“其衣服冠带、公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夷狄非我族者也”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秀才,翻译家,游历西方,著名报人,著《漫游随录·扶桑游记》。“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丰富……”,可能是汉语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但仍属泛指,没有与某一个具体族群相联系。2、西方国家对”民族”有不同的认识瑞士--德国布伦奇里(1852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英文语境中与民族有关且常用的几个词: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group1903年梁启超翻译西方著作对民族的定义:“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①其始也同属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③同其肢体形状;④同其语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风俗;⑧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孙中山对“民族”的理解:“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还曾经提出过“五族共和”的主张。3、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的引进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913年《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该民族定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翻译介绍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着这个民族定义。直至2005年,中国对于民族定义进行了重构。“民族”一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界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我国学术界集中讨论民族概念有:50年代中期史学界和民族理论界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60年代早期有关民族概念译法的讨论;70年代牙含章和扬昆两位前辈为民族一词辩义形成对阵;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研讨会、专题论坛等方式对民族概念的探讨,推动了学术交流与思想交锋,引发了对我国及苏联民族工作实践的回顾与理论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对民族概念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既有对中文与外文对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探讨、又有对摆脱概念不清之困境的具体设计,还引进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同时,“民族”概念的理论讨论还涉及到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领域。学术交锋民族识别范文澜格·叶菲莫夫刘克甫海外归来的学者多学科斯大林的部族论族群论国族论民族汉语拼音中华民族对我国民族概念争论的评价“民族概念在中国牵动的范围之大,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抗日战争以前的中西文化论战和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可与之相比。”(二)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中华民族——政治民族56种民族——文化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渊源有共同的生产方式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精神文化有共同的风俗习惯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6+1”模式(三)“民族”是我国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国家政策的规定(社会习惯)二、我国各民族的基本特点(一)民族种类多(二)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各民族人口数量悬殊(四)少数民族分布广(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六)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我国民族种类多苗族哈尼族维吾尔族朝鲜族高山族汉族彝族德昂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纳西族珞巴族土族蒙古族黎族佤族藏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瑶族傣族怒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仫佬族阿昌族基诺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毛难族普米族崩龙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畲族布依族羌族塔塔尔族赫哲族壮族独龙族基诺族保安族京族景颇族侗族撒拉族德昂族门巴族乌孜别克族仡佬族水族东乡族白族裕固族民族种类多意味着什么?民族构成多样化是基本国情之一民族问题难以避免民族研究有明确的对象民族工作应运而生……(二)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各民族人口数量悬殊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区、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的8.49%。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快人口上千万的少数民族:4个(壮满回维)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4个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8个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3个人口在一万以下的少数民族6个(2010年)该特点意味着什么?“少数民族”是一个相对概念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四)少数民族分布-----广特点: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2.1万多公里长,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多公里;沿我国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二、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城市全国600多座城市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城市.1982年民族种类和数量(万)2010年民族种类和数量(万)北京市5432.235658.6上海市396.5327.5武汉市332.4568.8成都市5612.6广州市422.35663深圳市130.0372565.21成都市的多民族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成都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来源,几乎含盖了国内所有省区。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已达12.6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9%,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5.97万人。其中,人口上万的少数民族有藏、回、彝、羌共四个民族;人口上千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满、苗、蒙古、壮、白等六个民族。此外据相关部门粗略估算,成都市大约还有三十余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及全年近400万人次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来自新疆且长住下来的维吾尔族就从1980年的14人增加到2010年大约1800人左右。2009年新疆来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为2133,其中维吾尔族630人,其他民族1503人。来自东北的朝鲜族也已近千人。该特点意味着什么?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更加突出民族工作的范围在扩大、工作对象在增加……(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目前我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该特点说明什么?资源相对丰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对我国意义重大;……(六)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边疆山地沿海同一民族内部各部分的发展也不平衡农村内地平原内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带有共性的现象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部分地区在当前我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中地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历史基础不同新中国建立之初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类型、社会制度等都不同,是一部“活的社会化石”自然条件的差异:高原、山地、丘陵、森林、江河湖泊、草原……社会条件的差异人文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该特点又意味着什么?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十二条”(2005年)(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门学问往往和一个关键性的术语有关,它能帮助研究者重新组合材料,发现新大陆。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反省过去视角的遗漏”。(兰比尔·沃拉著廖七一周裕波靳海林译《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我国学术界的“民族”概念之争有属于中国自身固有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一是中国的民族研究需要与国际社会对话,民族概念缺乏共同认可的学术表达而产生的问题突出。二是前人著述中“民族”概念不统一,甚至存在词义上的混淆,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三是对“民族”基础上延伸的相关概念也呈现“纷争”,促使学术界展开相关讨论。四是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五是多个学科学者的参与,不同观点的表达和交锋激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热情。“民族”概念重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我国“民族”概念的重构,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在此领域的话语权。经历了曲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的总结和提炼过程,依次呈现出“引进一模仿一逐渐本土化”的渐进顺序,在方法上则具体表现为继承、借鉴、创新的中国化发展过程。“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选择、坚守;“借鉴”是有选择性的选择;“创新”需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进行提炼、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概括。民族概念中国化阐释的意义民族概念中国化阐释的意义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表达的是一种自觉的主体立场:其一,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标志着我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民族概念基础上,已经进入了对民族理论体系的中国属性和实践范畴的思考。其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世界的视野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主体性立场。重构的民族概念丰富、提升了对民族现象的认识,也拓展了研究范围。仍然没有完结的讨论任何一个反映观察对象特定内涵的概念总是立足于某种特定的视野,而一种新视野、新内涵的确立必然带来相关问题的更新。尽管民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个过程却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道理:历史在无限延续,人的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却是有限的,特定阶段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不具有至上的意义。对于身处发展中的我们而言:“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有久远。(三)社
本文标题:我国新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1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