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输液器标准GB8368-2005宣贯
输液器输血器国家标准宣贯第一讲GB8368-2005等同ISO8536-4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物理要求6.1微粒污染应在最小微粒污染条件下制造输液器。液体通路表面应光滑并洁净,按第A.1条试验时,应不超过污染指数。微粒污染试验图示说明倒置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2泄漏按第A.2条试验时,应无气体泄漏现象。A.2.1试验开始前,在试验温度下状态调节整个系统。A.2.2将输液器一端堵住,浸入20℃~30℃水中,内部施加高于大气压强50kPa的气压15s。检验输液器空气泄漏。A.2.3将除气泡的蒸馏水充入输液器,接至一个真空装置,使其在(23±1)℃和(40±1)℃下承受–20kPa的压力。检验是否有空气进入输液器。(40±1)℃的试验条件是考虑到临床应用与一台药液加温器配套使用。物理要求•6.3拉伸强度•按A.2条试验,输液器液体通道各组件间的连接,不包括护针套,应能承受15N静拉力,持续15S.无脱落或断裂现象。物理要求•6.4瓶塞穿刺器•瓶塞穿刺器的尺寸应符合下图•图中15mm为测量基准,穿刺器•该处横截面为圆形。•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液体容器•的瓶塞,且不产生物理要求•6.5进气器件•进气器件应有一个空气过滤器,以防止微生物进入它所插入的容器。•进气器件可与瓶塞穿刺器连为一体,也可以与之分离。•当进气器件插入硬质输液容器时,进入容器的空气应不进入到流出液中。•空气过滤器的安装应使所有进入硬质容器的空气都通过它。按A.4条试验时,相对于从自由进气的容器中流出液体的流量应不降低20%。物理要求6.6管路由塑性材料制成的管路应透明或足够透明,当有气泡通过时可以用正常或矫正视力分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包括注射件(如果有)和外圆锥接头]长度应不小于1500mm。注:在输液器的总长度不小于1600mm的前提下,末端至滴斗的管路[包括注射件(如果有)和外圆锥接头]长度允许小于1500mm,但应不小于1250mm。输液器长度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7药液过滤器输液器应有一药液过滤器。按第A.5章试验时,过滤器对胶乳粒子的滤除率应不小于80%。物理要求•6.8滴斗与滴管•滴斗应连续观察液滴。液体应经过一插入滴斗的滴管进入滴斗。•滴管的端部至滴斗的出口的距离应不40mm或滴管和药液过滤器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mm。•滴斗壁与滴管终端的距离应不小于5mm,在(23±2)℃、流速为(50±10)滴/min的条件下,滴管滴出20或60滴蒸馏水应为(1±0.1)ml.6物理要求6.9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对于重力输液系统,不能使用桔黄色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宜能在一次输液中持续使用而不损伤管路。流量调节器和管路接触在一起贮存时不宜产生有害反应。原标准最后一句是条文注。6.10输液流速对于滴管为20滴/mL的输液器,输液器在1m静压头下,10min内输出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ρ(NaCl)=9g/L]应不少于1000mL。对于滴管为60滴/mL的输液器,输液器在1m静压头下,40min内输出氯化钠溶液[质量浓度为ρ(NaCl)=9g/L]应不少于1000mL。国际标准对静压头的解释如图所示对修订部分的说明6.11注射件如有自密封性注射件时,按第A.6条试验时,水泄漏应不超过一滴。注射件宜位于外圆锥接头附近。解释:允许有一滴。物理要求•6.12外圆锥接头•管路末端应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外圆锥接头。——6:100接口物理要求•6.13保护套•输液器终端的保护套应保持瓶塞穿刺器、外圆锥接头和输液器内表面无菌。•保护套宜牢靠,但要宜拆除。7化学要求化学性能的改动情况7.3酸碱度滴定按第B.4条试验时,使指示剂颜色变灰色所需的任何一种标准溶液应不超过1mL。7.5浸提液紫外吸光度按第B.6条试验时,浸提液S1的吸光度应不大于0.1。7.6环氧乙烷残留量按GB/T14233.1进行试验时,每套输液器的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大于0.5mg(另见NA.8.2)。(国际标准中没有此条)附录B化学试验B.4酸碱度滴定试验将0.1mLTashiro7)指示剂加入内有20mL浸提液S1的滴定瓶中。如果溶液颜色呈紫色,则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0.01mol/L]滴定;如果呈绿色,则用盐酸标准溶液[c(HCl)=0.01mol/L]滴定,直至显现浅灰色。报告所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的体积,以毫升为单位。7)见GB/T14233.1-1998中5.4.2.1e)。(此方法同GB/T14233.1-1998中的方法2)附录B化学试验B.6吸光度试验将浸提液S1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进行过滤,以避免漫射光干扰。在制备后5h内,将该溶液放入1cm的石英池中,空白液S0放入参比池中,用扫描UV分光光度计记录250nm~320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将浸提液S1通过孔径为0.45m的滤膜进行过滤,以避免漫射光干扰。在制备的5h内,将该溶液放入1cm的石英池中,空白液S0放入参比池中,用扫描UV分光光度计记录250nm~320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以吸光度对应波长的记录图谱为报告结果。附录B化学试验B.6吸光度试验8生物要求(1)8.1总则输液器应按第C.2章给出的指南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8.2无菌单元容器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见参考文献)。注:GB/T14233.2规定了无菌试验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用于证实灭菌批的灭菌效果(另见NA.8)。8.2无菌(1998版)单包装内的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经过一个有效的灭菌过程使产品无菌。附录G给出了无菌试验方法。G1GB/T14233.2中规定了无菌热原试验。8生物要求(2)8.3热原应用适当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无热原,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热原。第C.1章给出了热原试验的指南。C.1热原试验热原试验应按GB/T14233.2规定进行。注:GB/T14233.2-200X规定了热原试验和细菌内毒素试验。8生物要求(3)8.4溶血应评价输液器无溶血成分,试验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溶血反应。GB/T14233.2给出了检验溶血成分的试验方法。8.5毒性应用适宜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材料的毒性,试验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毒性。GB/T16886.1给出了毒性评价与试验指南。9标志9.1单包装单包装上应至少标有下列信息:a)文字说明内装物,包括“只能重力输液”字样;b)使用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标明输液器无菌;c)输液器无热原或输液器无细菌内毒素;d)输液器仅供一次性使用,或同等说明,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e)使用说明,包括警示,如关于保护套脱落;注:使用说明也可采用插页形式。9标志9.1单包装f)批号,以“批”字或“LOT”打头,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g)失效年月,附以适当文字,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h)制造商和/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i)滴管滴出20滴或60滴蒸馏水等于(1±0.1)mL[(1±0.1)g]的说明;j)静脉针标称尺寸,如果有。(标称尺寸是针管规格和长度)。9标志9.2搁板包装或多单元包装搁板包装或多单元包装(如使用)上应至少有下列信息:a)文字说明内装物,包括“只能重力输液”字样;b)输液器数量;c)使用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标明输液器无菌;d)批号,以“批”字或“LOT”打头,或使用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e)失效年月,附以适当文字,或符合YY0466给出的图形符号;f)制造商和/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g)推荐的贮存条件(如果有)。国际标准拟制定的输液器具图形符号10包装10.1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应单件包装,以使其在贮存期内保持无菌。单包装打开后应留有打开过的迹象。10.2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的包装和灭菌应使其在备用时无扁瘪或弯折。附录NA实施指南NA.1总则本附录对标准正文中的部分定性要求给出了细化或量化的建议,以免产生争议。同时也作为产品的设计与实施指南。注:本附录提供的某些指南与标准中相应的要求并非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现阶段用术语“可认定为”来约定这种因果关系成立。因此,凡采用“可认定为”术语的指南对产品具有约束力,除非输液器具有特殊的设计型式。附录NA实施指南NA.2瓶塞穿刺器对于与滴斗分离的瓶塞穿刺器,除符合图4规定尺寸要求外,还宜有一个长度不小于20mm的把手,以供穿刺时握持;穿刺器的尖部宜光滑无毛刺,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4第2段的要求。当客户有要求时,可以采用金属瓶塞穿刺针。注:尽管金属穿刺针具有较好的穿刺性能,但由于其具有意外扎手等不安全隐患,因此不宜提倡。附录NA实施指南NA.2瓶塞穿刺器6.4第2段: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且不宜产生落屑。编制说明:今后,如果接到用户方塑料穿刺器不好用这类反映,可依此认定为你厂生产的瓶塞穿刺器不符合标准中“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的规定。我国传统的穿刺器设计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瓶塞穿刺器把手附录NA实施指南NA.2瓶塞穿刺器6.4第2段:瓶塞穿刺器应能刺透未穿刺过的液体容器的瓶塞,且不宜产生落屑。锐角在母线上锐角不在母线上易产生落屑不易产生落屑瓶塞穿刺器瓶塞穿刺器附录NA实施指南NA.3空气过滤器当气流以50mL/min的流量流过空气过滤器时,对空气中0.5μm以上微粒的有效滤除在90%以上可认定为满足6.5第2段的要求。空气过滤器优先采用能保证在药液灌注过程中不使药液流出的疏水性材料,否则进气口(见图1)或进气器件(见图3)宜配有塞子或夹子(这种情况下,建议在使用说明书中说明正确的药液充注程序)。6.5第2段:进气器件应有一个空气过滤器,以防止微生物进入它所插入的容器。附录NA实施指南在很多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中有以下共识:空气中的微生物都附着在尘埃上微生物不能附着在3μm以下的尘埃上附录NA实施指南NA.4药液过滤器过滤膜宜能承受2h的药液(以氯化钠注射液为基本评价药液)浸泡而不脱落本身材料并始终保持其过滤性能。NA.5滴斗滴斗的体积宜足够大并有弹性,无扁瘪,外体积不宜小于10cm3,壁厚均匀,最小壁厚不宜小于0.5mm,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8第二段的要求。6.8第二段:滴斗应有助于液体充注过程。附录NA实施指南NA.6流量调节器流量调节器的调节行程宜足够大,滚轮式流量调节器的调节行程宜不小于30mm,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9的要求。6.9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NA.7保护套为了便于灭菌过程,保护套头端可以设计成开口的,但保护套的长度宜比被保护对象长,且不会自然脱落,否则可认定为不符合6.13的要求。6.13保护套输液器终端的保护套应保持瓶塞穿刺器、外圆锥接头和输液器内表面无菌。保护套宜牢靠,但要易于拆除。附录NA实施指南NA.8无菌NA.8.1输液器宜按GB18278、GB18279或GB18280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和进行常规控制,以保证产品上的细菌存活概率小于10-6。辐照灭菌的产品无菌放行下列条件均满足后产品才可以放行(出厂):1)产品的生物负载在确认的限度以下;2)灭菌计量不小于确认所确定的剂量;3)产品无菌检验合格(按政府相关要求)。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只有得出了“灭菌后的产品上污染微生物都被杀灭”这样的结论后才能推断产品是无菌的。根据逻辑推理,用产品无菌检验来控制产品出厂只有在以下条件都满足才成为可行:1)被抽到的样品上含有最难杀灭的微生物;2)最难灭菌的微生物处于产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3)被抽到的样品在灭菌器中处于最难灭菌的位置。随机抽样检验显然无法使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附录NA实施指南NA.9热原GB/T14233.2中给出的热原试验用于评价输液器材料的致热性。在确定输液器无材料致热性的情况下,常规检验用GB/T14233.2中给出的细菌内毒素试验来控制内毒素污染所导致的热原。每套输液器细菌内毒素含量宜不超过20EU,常规检验中,超过该限量可认定为不符合8.3的要求。8.3热原应用适当的试验来评价输液器和/或进气器件无热原,结果应表明输液器无热原。附录C.1给出
本文标题:输液器标准GB8368-2005宣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2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