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独家]中国金融智库网系列策划《战略投资者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独家]中国金融智库网系列策划《战略投资者与中国银行业改革》(一):濒临绝境、背水一战——“引资引智引技”激活银行业改革转型编者按:2011年8月29日,在所持建行股份刚刚正式解禁之时,美国银行就急不可耐地宣布:将以83亿美元价格出售其持有的大约131亿股建行H股,出售计划预期将于9月底之前完成,届时,美银所持建行股份将降至5%。这是美银入股建行六年多以来,第四次减持股份,并累计获利75亿美元。9月5日,来自香港联交所股权变动资料显示,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8月29日以每股4.94港元购入44亿股建行H股,持股比从6.27%上升至8.1%。而7月份淡马锡曾减持建行15亿股,配售价6.26港元,持股比从7.03%降至6.27%。由此,淡马锡成功高抛低吸建行H股。针对淡马锡此举,路透社发布专栏文章警告称:“淡马锡买卖中国建设银行的手法可能有点聪明过头了……(高抛低吸建行股份)在财务上堪称巧妙,但这种短期的投机取巧,可能会损害淡马锡的长期投资者声誉。”另据媒体报道,未披露的“机构投资者”中方大买家是一个包括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信证券在内的中方财团,他们以每股4.94港元回购建行股份。简单对比当初美国银行增持时的每股2.42港元、2.8港元,新一波对“银行贱卖”的质疑和批评声又风生水起,而上次是距今仅两年的2009年。国外战略投资者为何变成投机者?仅仅是因为自身财务问题吗?引进战略投资者六年来,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战略投资者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怎样评估?对未来将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又有怎么的借鉴?走过了“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投、上市”后的中国商业银行下一步改革走向何方?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改革下一步又应该有怎样的顶层设计?前瞻不能割断历史,回望亦能展望未来。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面对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业,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到来的深水区,中国金融智库网特别推出系列策划《战略投资者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邀请中国金融智库的专家学者,共同回眸改革历史,评鉴战投得失,筹谋改革未来,敬请关注。今天推出系列策划第一集《濒临绝境、背水一战——“引资引智引技”激活银行业改革转型》。文/杨明濒临绝境在开始本集系列策划之前,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本轮中国银行业改革初期那个充斥着悲观论调的年代。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央通过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入2700亿元的资本金。1999年,中央又通过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剥离出不良贷款1.4万亿元。尽管如此,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阶段性下降后又开始反弹。与此同时,海外诸多机构和学者对产权不明、管理混乱的国有银行改革前景充斥了悲观论调。1997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四大银行有着至少9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由此,在技术上已经破产;1998年2月,《经济学家》杂志上一篇题为《红色警报》的文章宣称,按照西方标准,中国国有银行已破产3遍以上。该报道还悲观地预言:没有人知道中国距出现全面的国内银行危机还有多远。但是,经济进一步下滑肯定会加速危机的到来;2002年,穆迪在一份对中国银行业展望的报告中认为,2007~2008年,是中国银行业整个不良资产开始全面暴露并趋于峰值的敏感年份;2003年6月,标准普尔在题为《中国银行观察》的报告中认为,巨额坏账已经引致四大国有银行技术性破产……积弊重重,启动第三轮改革已势所难免。背水一战2002年2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明确指出,国有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要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改革目标已明确,但在改革的资源选择上却存有两套颇有争议的方案:一种是延续第二轮改革的思路,即中央财政利用财政发债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不过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已连续几年出现较大财政赤字,国债发行的余地已经很小;财政部门也明确表示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此外在法律程序上,国债发行需获人大批准,在当时的情况下发债的方案不易获得通过。第二种运用外汇储备注资方案。2003年5月19日,人民银行向国务院提出了动用外汇储备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新思路,其背景是我国已积累了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投资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权,可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投资”中应用。经多方研究及论证,中央最终选择了运用外汇储备注资的方案。于是中国银行业走上了“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的改革路径。股份制改革作为此次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制定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屡屡碰壁2003年年底,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资本金,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和股份制改制的起步。改革之初,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佳,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困难重重。国内无人有胆量,也无人有实力问津,海外遴选更是屡屡碰壁。2003年7月中旬,交通银行开始陆续与8家潜在机构投资者进行沟通,但只有汇丰银行和另一家机构提交了正式文件。一年后的4月,刚刚执掌建行帅印的郭树清在全球广发英雄帖,也是应者寥寥,非常被动。建行董秘陈彩虹后来回忆道:我们试图引进发起人股东,向国家电网、宝钢、长江电力、中海油、中国人寿等发出参股要约。后来,中海油、中国人寿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退出了。“中国银行业能改革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把握。”这成为内资谨慎的理由。无奈之下,建行将眼光投向了境外,将橄榄枝抛向了老牌劲旅花旗银行,但两方在谈判初期就停滞不前。“当时,花旗天天向建行提出要求,就是不谈实质性内容。而且,不提供花旗的材料。”陈彩虹回忆说,导致谈判直接流产的原因是,花旗当时提出折价,希望低于1元面值入股。当时国内外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破产”的舆论盛嚣尘上,让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既无声誉又无吸引力。尽管如此,在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谈判中,中方还是坚持原则,不仅使得入股价格符合了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使对方承诺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运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的条件以及股权出售的限制条件。直到美国银行出现,引进战略投资者才转机。艰难谈判如此情势下谈判注定艰难。当时与会人员回忆起当初谈判的艰辛时,不时唏嘘。“开始的时候他们(美国银行)还很犹豫,谈判非常艰难。在光线暗淡的办公室里,连续好几天,一谈就是五六个小时。”陈彩虹说。时任建行副行长范一飞是这场马拉松谈判的当事人之一,后来他回忆说,从7月10日至24日,短短14天时间,建行分三批派出了业务尽职调查考察团,分别由郭树清、常振明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分别带队,访问其在旧金山、达拉斯的分支机构、凤凰城的信用卡服务与操作中心和位于夏洛特的美国银行总部,考察了解其业务发展情况、零售服务和基层网点管理的经验。时任行长常振明后来讲起那段日子话虽轻松,却透着紧迫:“我们去的时候是皱着眉头带着需求去的,我们回来的时候是带着满意的笑容回来的。”常振明是有理由兴奋的,因为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只能用“一气呵成”来形容。战略投资者带来资金2005年6月16日晚,美国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D.Lewis)一行五人乘坐湾流V专机来到北京;6月17日晨9点30分,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签署入股和战略合作协议,刘易斯一行随即在中南海受到了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接见。中午11点,在建行大厦22楼大厅,郭树清、刘易斯现身于镁光灯下,向中外30多家媒体记者宣布:建行引入美洲银行为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首期以25亿美元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建行9.1%股权,再于建行IPO时购入5亿美元的股权,同时拥有未来数年内将股权增持到19.9%的选择权。17日当晚,刘易斯东飞美国,目的地纽约,他现在需要向华尔街解释这一30亿美元投资的合理性;同一时刻,建行上市财务顾问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家们南下香港,启动上市程序的下一步:他们需要在6月底之前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排期申请表。建行、美国银行闪电牵手是截止当时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最大单笔投资,也使建行率先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与国外战略投资者达成协议的银行,这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推进股份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也标志着汇金公司第一次将450亿美元的注资变现。通过这次股份转让,汇金公司获利颇丰。大致可以推算出,如果转让股份全部来自汇金,则汇金投入9%的股份花了174亿元,以248亿元转让,仅此一单,汇金就从中获利74亿元。改革突破口一旦打开,便是一贯而下。在2005年11月2日召开的2005中国论坛上,时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透露,到2005年底为止,共18家境外金融机构分别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30亿美元。具体情况是: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36.75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投资额为26亿美元;对城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额为12亿美元。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情况表(2003-2007年)2010年7月15日和16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此次农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在充分考虑投资者资质、和农行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因素后综合确定,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类。”最终,中国人寿、东风汽车等27家机构入围。H股基石投资者主要包括卡塔尔控、淡马锡、渣打银行、荷兰合作银行(拉博银行)等11家。至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又将翻开新的一页。战略投资者不仅带来资金2005年6月,在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建行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充实资本,而是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深化建行的改革,完善建行的公司治理,提高建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提高建行的长期竞争力打好基础。”郭树清透露,“建行与美国银行将在一系列的业务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美洲银行将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IT、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零售银行、资金业务等一系列领域向建行提供技术援助。”2010年4月29日,建行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银行战略合作的典范——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战略合作纪实》的文章总结第一阶段建行和美国银行的战略合作。文章总结出了建行九大收获。文章总结道“4年多来,双方完全遵守和实施了当初的协议,成为国有银行对外资开放的经典案例。截至目前,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累计完成41个协助型项目、31个咨询型项目、233个经验分享项目,美国银行有超过1550名专家参加了战略协助。开展了5期共43名中层管理人员赴美跟岗培训,近3900名员工接受了由美国银行专家提供的各类培训”。2009年,身处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抛售建行H股,有中国媒体突然想起了当年抛弃建行的花旗银行:“现在,赋闲在家的花旗集团前CEO普林斯可能真的会懊悔三年前那项在中国没有完成的投资了。如果那时,他掌舵的花旗集团没有中止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入股谈判,那么今天,他能分享到300亿美元的收益。这300亿美元,足以弥补次贷危机给花旗集团造成的可能高达11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然就在美国银行2005年30亿美元入股建行时,据测算,其入股加权平均价格为1.27元人民币,相当于2004年建行净资产的1.26倍;如果将未来的行权价格折现计算,加权平均价格大约相当于2004年净资产的1.8倍以上。这样的价格当国内有人说建行被“贱卖”时,《香港经济日报》却报道说“美国本土不乏意见认为美银可能买了贵货”。“现在看来,笑得更为开心的
本文标题:[独家]中国金融智库网系列策划《战略投资者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4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