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利益、冲突与权力-政治系统式的组织
1書名:Imagesoforganization(組織意象)篇名:VI.Interests,conflict,andpower:Organizationsaspoliticalsystems第六章利益、衝突與權力:組織為一政治系統作者與年代:GarethMorgan,1986導讀者: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高文彬第六章利益、衝突與權力:組織為一政治系統生活在一個民主社會裡,為什麼我必須一天八小時的服從我上司的命令?他就像一個嗜血的獨裁者,每天叫我們做這做那,限制我的思想、指導我的行為,他憑什麼這樣做?公司付我薪水,但難道這就意味著他們有權力主宰我的信仰以及感覺嗎?在這民主社會中,公司無權將員工變成服從命令的機器人。國民享有民主人權但作為受雇者卻沒有,身為一名受雇者經常被要求依照吩咐做事,並且絕對服從,每週五天,每天八小時要忘記民主,繼續工作,只能服從。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選擇就業或者失業。並非所有組織都是如此,但這是絕大部分的情形,有必要以政治體系來理解。職權、權力和上下階層的關係,涉及統治與被統治的政治問題,若擴大來看,有獨裁、民主政治等方式。此外管理、合法性、組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等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部分。大多數的人被各種形式的「為所欲為」包圍著,不同類型的人透過各種形式來增進其利益。組織成員追求共同目標容易被歸為一種政治手段或目的。然而所謂政治經常被認為是負面的。由於這種負面印象,阻礙了我們察覺政治活動可能是組織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面向。政治的原始意義是:當有利益分歧時,社會就容許透過協商與談判,以調和差異。亞里斯多德認為都市國家(polis)是人的聚集,政治提供了從分歧中創造秩序的方法,而又避免了極權主義。透過將組織視為管理體系以及解晰組織生活中政治手段,我們可以可以了解一些隱藏或被忽略的組織重要特質。政府體制式組織1979年4月正當艾科卡被福特解雇而轉往克萊斯勒任職,當期的商業周刊中,刊登了一篇福特汽車的封面故事。圖畫中有卡通版的福特二世坐在寶座般的司機位子上,雙手握著方向盤,寶座後站著個人影,留下給讀者猜測。2從人影特徵猜到可能是福特汽車的創始者,正密切注視著駕馭公司的孫子。該封面故事的報導焦點就是關於福特二世的繼任問題。艾科卡本是大家看好的繼任者,卻因分散了公司的權力而被解雇。這幅卡通漫畫暗示了福特公司傳統上由強權老闆獨裁經營的本質。類似的例子如自營公司、家族企業、由寡頭政治家們所操縱的俱樂部,這些組織中日常秩序傾向專制非民主,雖然實際上極少發現一個完全專制的組織,但許多組織都具有強烈的專制傾向和特質。圖6.1組織與政治統治方式組織常運用一些「規範」來創造或維持秩序。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政治規範:獨裁:是一種絕對統治,權力集中在個人或小群體,藉由控制重要資源、財產或所有權、傳統、魅力之能力,及其他對個人特權的需要,以支撐該權力。官僚:由法律或書面文書來進行權力的執行。藉由使用理性-法律型權力,或「法治」提供基礎的書面承諾以發揮統治力。技術專家:為解決相關問題,而藉由知識運用、專家職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來彰顯統治力。聯合決定:反對黨派在聯合管理共同利益方面進行聯合的形式,就像在聯合政府或社團主義一樣,各黨派都要依賴一個特定權力基礎。代表民主政治:透過選舉受委託代表選民之官員,在特定的時期裡任職,或只要他們得到選民的支持,實施管理,就像在議會政體中,和工業中工人管理形式與股東管理形式一樣。直接民主政治:每個人都有管理和參與所有決策的平等權利,如在合作社和集體農場一類公有組織一樣。很難找出組織純粹屬於上述類型中的特定類型,大部份組織為混合型。二次大戰後的歐洲國家已出現企業聯合決定的制度,在此制度下,業主和雇員透過分享權力和共同決策,一起決定他們組織的未來。雖然此發展承認勞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利,但在勞工運動中他們始終沒有被接受過。這是因為在健全的政府體制中,在朝的應該受到某種形式的反對制約。許多關心勞工權力的學者專家都擔心直接投入管理過程可能導致不同意見者的權利被削弱的情況,或者因為成為決策過程的一部份,而喪失反對決定的權利。此外,許多人也擔心雇主只開放勞動者參與不重要的決策,例如挑選壁紙的顏色等。局部走向產業民主通常會藉著分擔不重要的部分,轉移或擴散潛在對立的管理計劃。因此,提倡產業民主者認為,參與是不夠的,組織應該要朝向發展員工自我管理的形式邁進。這種想法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像是南斯拉夫這一類的國家。在那,員工可以3選舉出他們的管理者,且自我管理的原則規定了主要的組織價值。這樣的制度並不等同於共同決定的管理模式,而是儘可能消除勞資差別,承認勞資雙方都有相等的權利。在南斯拉夫以及其他產業國有化的國家裡,這種自我管理的制度非常容易實現。但在其他產業私有化的國家中,這種制度的實施卻相當困難。不管是福特王朝統治下的福特汽車公司的管理制度,還是員工管理的合作模式,很明顯地,組織選擇始終包含著政治選擇。雖然組織理論的語言往往以相對中立的措辭提出與管理相關的想法,以及工作績效的種種促進因素,像是領導作風、自主性、參與及員工等─這些都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的中立。若將組織理解為政治體系,那麼對於政治意義與政治及組織之間的關係就有研究的方法了。組織係一政治活動的系統政治捲入了企業成員,並且以企業成員都看不見的方式存在於制度之中。當人們進行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行動時,組織政治就產生了。這種差異創造出一種緊張,而必須透過政治的手段來消弭緊張的狀態。為了使組織的政治分析更嚴密,應該將焦點放在分歧利益所造成的有形或者無形的衝突,以及那些透過權力解決或者存續的衝突之上。分析利益我們存在於我們個人利益之中,經常認為別人「侵犯」我們的利益,並時時刻刻準備防禦或者反擊,以維持或增進既有的地位。瞭解組織政治的一種中肯的方式是以三個角度來看待利益:組織任務、職涯、個人生活(其他利益,包括個人價值、生活方式等)。人們經常力求這三方面利益的平衡,但是三項利益完全交集的部分卻是相當微小,這也就是為什麼組織理性非常少見的原因之ㄧ。任務職涯個人生活4故事案例:X先生是一家中型的化妝品公司的行銷副經理,他策劃了許多成功的活動,希望使公司的高檔商品成為零售市場中的王牌,所以他在公司擁有可靠的名譽。他對市場經營在銷售上具有獨到的眼光,但卻始終堅持只經營高檔的產品,這也反映出社會名流的勢力和介入。對於這樣的銷售戰略其所包含企業方向,最主要是因為受到董事會的支持,他們有著家族般的共同聯繫。而其他受到委任的經理或是副經理,則因為不受到重視,再加上感覺企業需要保持名流形象而失去很多機會。一次偶然的轉機掉進了Y先生的信箱,他是負責制定計劃的副總經理,也是最擔心失去機會的那些人之ㄧ。一個在「人才招聘」公司工作的朋友,曾寫信詢問能否舉薦一位合適的人選,擔任北美一家上流社會時髦商品公司的副總經理,Y先生馬上想到X先生,藉此機會將X先生轉介出去,希望能有機會提升自己的表現與地位。後來由年紀較輕、頗具野心、喜歡光鮮華麗生活的Z小姐擔任X先生的繼任者。在董事會與其他兩位候選人分裂的情況下,Z小姐是協商後的結果。而Z小姐似乎能在那些支持與反對X先生作風的人之中取得經營的平衡,並且得到贊同。而兩位候選人雖然對Z小姐的任命感到不悅,但他們都對Z小姐傑出的才能感到信服。利益分析:1.X先生:為反映其「獨到眼光」,展現個人魅力說服董事會與同事,成功將企業推向領導品牌。2.Y先生:為了得到更多表現舞台,利用機會使X先生離開,改變公司情勢。3.Z小姐:為了在新職位上謀得成功,必須在支持與反對X先生的公司兩端人之間取得平衡,以求公司最大利益。一般總認為組織是個整合而理性的事業體,並追求共同的目標,然而這個概念在上述組織隱喻的例證中被打破。組織隱喻鼓勵我們從一個鬆散的網絡結構來看待組織,這個結構中充滿了人與人間的利益結合,例如為了生計、發展職涯、形成聯盟或者追求希冀的目標等。組織就是聯盟,也是由各種聯盟所組成的結構體。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特定的問題、事件或決定而合作,或發展特別的價值或意識型態等,聯盟就形成了。聯盟與組織間有著不同的目標與利害關係,可以是正式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群體。個人在組織中可以致力於追逐其個人、特別的群體或廣義的聯盟的利益。在許多組織中常有一個勢力最大的聯盟掌控重要的政策領域,這種聯盟通常5圍繞著組織主要管理者或關鍵人物。所有參與聯盟的成員從聯盟中獲得好處,也貢獻自己。聯盟成員則在報酬與貢獻之間取得平衡,以維持其成員的角色。聯盟的發展提供策略以使組織成員獲得利益,而組織成員則留意從這個過程中獲得利益與影響。瞭解衝突當利益相互碰撞就產生衝突。衝突可以是個人的或者人際的,或是存在於相互敵對的群體或聯盟中。人們為了達成任務必須合作,但在資源有限以及地位與職涯的競爭中,又必須爭鬥。競爭衝突:矇騙在工廠中,工作者分享如何限制產量卻能達到工作標準的訣竅,能輕易獲得報酬,或者為競爭者製造麻煩。在辦公室,職員使自己看起來很忙碌,而且看起來很有生產力,但事實上都只是表面功夫。當人們被要求一起工作時,由於各自有其目標,這些不同的目標會引起角色衝突。例如會計與金融用戶之間、生產與銷售人員之間等。當各職位都試圖將其所扮演的角色扮演好時,並以組織目標為指導原則詮釋其任務利益時,整個組織事實上處於利益衝突的過程。組織政治非常複雜,例如生產部經理可以和銷售部經理聯合起來抵制生產部工程師的提案,並不是該生產部管理者不同意該提案,而只是因為他與這位工程師相處不融洽所致。探索權力權力是一種媒介,透過權力,利益衝突終能化解。權力決定誰能獲得什麼、何時獲得以及如何獲得。權力是一種資源,有些人將之視為可依賴的社會關係,其能對於某是或某物產生影響。美國政治科學家RobertDahl的解釋:「權力是一種能力,也就是說,運用該能力便能夠指派他人去做他人在某特定情況下原本不願做的事。」6圖6.3:組織中的權力來源一、正式權威在組織內,首先而明顯的權力來源就是正式權威,是合法權力的一種形式,是獲得組織中相互影響的個人尊重及公認的。社會學家MaxWeber指出合法性是一種社會認可,主要在穩定權力關係。其發生於人們承認某人有權力管理有些生活領域,且被管理者也都同意服從這些管理作為。歷史上,合法權威建立在一個或三個以上的特徵:魅力、傳統、法規。魅力權威是因為人們尊重某人的某些特質,並將這些特質視為個人行為的指標;傳統權威發生在人們尊重過去的習俗與實踐而賦予權威給這些象徵傳統價值的代表,君王與有繼承權力的人都是屬於這一類型;法規權威發生在人們堅持權力是透過合法的法規及程序而定的,例如公司的所有權及財產權、民主體制中的選舉等。這三種合法權威都可以在現代的組織中找到。英雄具有魅力權威,使其控制、指揮別人;家族企業的擁有者具傳統權威,因繼承的關係,在自家成員中行使權力;官僚具法規權威,在合法的職位上使用權力。只要受權威影響者服從並接受這類性質的權威時,該權威就可變成權力的一種形式,反之,權威即為空談。在大部分的組織中,正式權威最明顯的類型就是法規權威,其與個人所在的職位有關,不同職位以不同的權利與義務來界定其勢力範圍,在這範圍下,個人便能跟同事在合法的支持下進行互動,例如廠長有權力在他的控制下指揮等。組織圖上所描繪的正式位置界定了權威(或說職權)的範圍,職權在一定的程度上會轉變為權力,職權結構亦是權力結構。雖然權威常被視為由上到下的指派,然而這裡的討論卻主張權威只有由下而上進行合法化才會有效果。在組織圖的權力金字塔是以金字塔底端及頂端的人為基礎,工會意識到這一點,挑動金字塔底層次的權力向金字塔高層的權力挑戰。工會的這項權力也是透過法規權威而授與。1.正式權威2.稀少資源的控制3.使用組織結構、規則與法規4.決策過程的控制5.知識與資訊的掌握6.界限的掌握7.克服不確定性的能力8.技術的掌握9.人際聯盟、網絡以及非正式組織的掌控10.對抗組織的掌控11.符號主義及意義管理12.性別及性別關係管理13.界定行為範圍的結構因素14.已經擁有的權力這些權力來源為組織成員提供了可以
本文标题:利益、冲突与权力-政治系统式的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6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