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1巴纳姆效应:实验: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迷失自我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2蝴蝶效应——防微杜渐案例: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3多看效应(曝光效应)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4定势效应案例:表现:5晕轮效应案例: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6投射效应案例: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7皮革马利翁效应第2章自我认知一、什么是自我认知•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物质自我•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社会自我•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精神自我•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1通过自己:2•内省(很少发生)•观察自己的行为2通过他人:•反射性评价•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的目的:•认知自己•保护自己:比下有余•跟以前的自己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提升自己:比上不足三、印象管理自我表达(self-presentation):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而进行的种种尝试。印象管理的基本原则:遵循社会情境、与他人的行为相匹配印象管理的具体策略•逢迎或奉承(ingratiation)•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第3章社会认知一、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机、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二、社会认知的途径观察归因形成印象(一)观察:言语知觉和非言语知觉手势的文化差异:OK•美国:没问题•日本:钱•法国:零•墨西哥:性•埃塞俄比亚:同性恋•巴西:下流手势(二)归因1内隐人格与归因•一个熟人跟你打招呼:“真高兴见到你”•归因:她真这么想吗?这大概就是个礼貌的说法吧。也有可能她是在撒谎,兴许她早受不了我了。•内隐人格理论:帮助我们归因。2内隐人格的文化差异艺术人格•西方文化中,说某人有艺术人格,意味着这个人很有创造性、性格热烈、神经敏感、生活放荡不羁。中国文化中没有关于艺术人格的图式。•世故•中国文化中,说世故的人就是指这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精于处世之道、有很强的社交能力、沉默自制。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说法。3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3工作的难易程度等。4归因偏差“归因”应当是一个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其结论应该是可信的。但是,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发现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即归因偏差。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归因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外部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的作用,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自利归因: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因于他人或情境。•为什么会有自利归因?•维护自尊•印象管理(三)形成印象形成印象: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个性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的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社会认知偏差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思维定势•社会刻板印象•自我实现预言••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首因效应,也就是俗称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影响着以后的交往••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对一个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投射效应也称为虚假一致偏差,是指在评价他人时,会产生别人是跟我一样的假设,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法、程序、模式。•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自我实现预言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经典研究:教师的期望如何影响学生智商发展。在小学进行,学年初测量所有学生智商随机确定一部分学生,告知老师这些学生智商高,以后成就会很大不告知另外学生的智力测试结果所有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道智力测试结果学年结束时再一次测量同样的智力测验学年课程结束后的智力测试结果。那些在学年初被随机标定的学生,其智力测试取得进步的比例远远高于一般学生,其4表现真的比其他学生好。•第四章态度和偏见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是个体对人、事、物、理念等的评价态度的成分:ABC•情感成分(Affective):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Cognitive):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行为成分(Behavioral):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但只是一种行动倾向,不等于外显行为。二、态度的存在形式•外显态度:意识到的,并且容易报告的态度。•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如:外显态度:真诚地认为所有种族都是平等的。愿意在防止种族和性别歧视的请愿书上签名。内隐态度:面对一群非裔美国人时感到紧张。从来没有主动邀请班上的非裔同学一起玩。三、态度的改变1改变态度的办法:•通过行为来改变态度:善行、恶行•通过说服来改变态度(广告)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途径模型•说服的中心途径:•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说服的外周途径:•当人们忙于其他事情而对说服的主题不关注,或没有足够时间或动机去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时,通常使用的是说服的外周途径,即关注其他不假思索就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仔细分析论据。3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谁说说什么对谁说说服者信息内容被说服者专业性理智对情感卷入程度可信度差异度个性特征吸引力首因对近因心情自身免疫情况关联度四、态度与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偏见与刻板印象和歧视关系密切。如:群体敌视•偏见:情感成分•刻板印象:认知成分•歧视:行为成分两种主要偏见•性别偏见:针对女性的一种偏见,源于古希腊的厌女症,并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是邪恶的象征,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贬低女性的地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性别歧视。•种族偏见:指人们对来自其他种族的人的偏见。由于交流的受限制以及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有一种偏执,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或团体的一切都是标准的,而与自己不同的是无法接受的。种族偏见会导致种族歧视,比如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5如何消除偏见合作性相互依赖平等的地位相互熟悉的可能性制度与规范支持第四章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互动、彼此依赖、为了满足共同需要和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影响的人•二、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具有正式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联结成的人群。正式群体执行社会功能,非正式群体满足情感需求。三、群体的特征•角色•地位•规范•凝聚力角色模拟监狱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受到这种社会角色的规范与束缚,努力地想要去扮演我们所认定的角色关系剧本,角色其实决定了我们生活中大部份的态度及行为。•锁住人类自由的,常常不是监狱那道有形的高墙,而是人类自身对角色规范的认定,并由此所带来的心灵枷锁。地位:群体中常常将地位作为手段,左右他人的行为。规范:群体中关于其成员应该如何行为的规则。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四、群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比如落叶归根就是个人归属感的体现。•认同感: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群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群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社会支持: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要求时,群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群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五、群体行为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社会补偿去个体化1社会促进Triplett的社会促进实验: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的更好。•他人在场的社会促进效应•行动者是关注的焦点•行动者独自完成任务•行动者的行为后果是可以单独衡量的2社会懈怠当有他人在场而且他们个人的表现无法得到评估时,人们会在简单任务上表现得更好而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差的倾向。为什么会社会懈怠?•期望-效价理论认为,个体努力工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成绩(期望)•相信好成绩会带来奖励(工具性)•获得的奖励是期望得到的(效价)63社会补偿总结:他人在场的效应去个体化效应: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规范的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增加。•去个体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感下降•去个体化促进人们对群体规范的顺从六、群体沟通1群体沟通常见特点•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所有的群体在沟通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人说的话多,有些人说的话少。•领导的主导作用:领导在群体中说的话最多,即使是在一个临时组成的群体中,如果一个人被指派为领导者,他(她)也会变成群体中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还未指派领导的群体中,沟通也能影响谁将能成为领导者。七、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图式•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情况下群体会选择最初大多数人所支持的决策•真理不败:正确的解决方案或决策最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先入为主:群体决策会倾向于群体中最先提出来的方案的方向发展•2、群体极化(1)群体讨论会得到更加极端的决策。如果最初是保守的,则群体决策更加保守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8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