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1、简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2)概括性。(3)理论性。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3、什么是历史?历史有那些特征?历史:(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特征:(1)客观性(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4、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学科构成体系包括: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5、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精神。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它包括:(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6、什么是鉴诫史学?什么是理性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特征: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7、试述中西传统史学的异同。①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这不独西欧各国的传统史学无法比拟,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②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精神是记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人们入世,并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去建功立业,具有人本主义传统。西方传统史学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也有人本主义精神,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则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③史学发展的进程不同。8、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联系: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是以往历史学中优秀成果带有科学性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区别:1)社会历史背景不同;2)指导理论不同;3)服务对象不同。9、简述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特点。趋势:(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向研究普通规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加以尝试。(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时间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理论与和方法论,以及新的史学流派。空间上,开拓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特征:(1)从单向化趋势转向整体化。(2)精微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3)跨学科研究异军突起。(4)数量研究日趋盛行。10、试述历史学的功能。历史学功能即是历史学的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能。1、历史学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功能有:(1)历史学对认识现实的功能或作用。(2)历史的启示功能或作用。(3)历史学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或作用。2、历史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功能有:(1)开展咨询,参与决策。(2)参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3)史学对于社会教育的参与。(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3、历史学的发展会不断地影响和推动它以外的各门学科的发展。4、历史学对思维科学也有作用。11、简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历史学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学科也要借助历史学的成果和方法。第二,历史学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第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加强联系和交流,是当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势,而历史学成为沟通其他各门学科的桥梁和纽带。12、什么是历史认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历史认识:是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原因:(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13、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的区别何在?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都是一种能动反映,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但是一般认识是对事物的直接认识,是具体的。而历史认识是对事物的间接认识,是抽象的更高级的认识。14、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历史认识客体: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指人类社会已往的客观存在。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部分。影响:(1)使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不能建立生动的、直接的统一关系,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获得生动的、感性的认识,从而使主体的认识失去重要的经验基础。(2)使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历史资料去复原历史的原貌。(3)使历史认识的检验发生特别的困难。15、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环境对历史认识有何影响?主体的认知结构:指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认识能力,包括认知环境和主体意识。影响:(1)影响史家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角度。(2)影响史家的认识水平和深度。(3)影响史家历史认识的方法和手段。16、什么的是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它是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的?主体意识:或称主体意识结构。指认识主体具有的意识条件(主观条件);或者说是指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认识结构。因素:①哲学观点。②政治立场。③知识基础: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④生活经验。⑤情感。⑥性格气质17、试述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结构对历史认识的影响。①作为单个的认识主体(历史学家),由于表现出不同历史学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所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不同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性。②作为历史学家群体的主体意识,由于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学家所处的认知环境相同而产生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史事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许多相通一致的地方。18、什么是中介客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中介客体:或史料客体,即历史资料。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直接的对象性关系,和主体建立直接对象性关系的只能是史料。因此,史料就成为历史认识主体达到对历史客体认识的中介桥梁,成为主体认识的第二对象。特征:(1)客观性。①史料具有和原本客体相类似之处,它独立存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②史料的客观性还存在于它的内容之中。(2)有限性。①可供历史学家利用的史料有限,或者说,能够被历史学家纳入研究范围的、对象化的史料有限。②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有限。(3)价值性(可信性和可用性)。19、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统一的途径有哪些?历史客体是历史资料之本,历史认识之源;历史资料是历史客体赖以呈现的主要工具,是主体借以把握历史真实情况的主要依据;历史认识主体决定着能否正确清理出各种历史资料与正确面对历史客体。三者能动的统一关系。是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经由中介史料,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统一。实现的途径有:1、人类社会实践。2、历史研究的科学实践。历史学家总体的科学实践包括:一同时代众多的历史学家分别进行或协作进行的研究活动;二不同时代历史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积累。20、为什么说历史是可以认知的,但又是不可穷尽的?可认知:(1)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媒介和桥梁。史料是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痕迹,储存着历史的信息。承认史料搀杂着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以此否认史料储存有客观真实历史信息的事实,因为:①历史上出现的事物,有些非利益的因素,如时间、地点等,是不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影响的。②历史事物因受记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偏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克服的障碍。③可以通过对比、考辨不同记载者对该事件的不同记载找出历史的真相。④可以用实物史料或带实性的文字史料去纠正记录者的偏说。(2)可以通过解剖现实来认识历史。①现实是认识历史的已知条件。②历史规律的特点,现实比历史表现得更充分,使人容易看得清晰。③认识社会历史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实的理论比历史的理论更完备、深刻。不可穷尽:(1)史料中储存的历史信息是不可穷尽的。(2)新史料会不断发现,史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3)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4)历史实际自身运动发展的未完结性,也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穷尽。21、试述历史认识的过程。历史认识的过程:指历史认识主体、中介史料、历史客体三极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这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一、确定个别历史事物存在形态阶段;1、从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各种历史资料中清洗出历史事实。2、集合相关的若干被清洗的历史事实,复原历史过程。二、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阶段;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实现。主要方法有:对照比较法、分析概括法、归纳演绎法、典型解剖法等。22、简述历史认识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或称多维性思维、立体性思维。是一种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或者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内的多维性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直接用具体的历史形象进行思维。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指用从历史事物中抽象出来概念、理论、数字等材料进行思维。直觉思维俗称灵感、顿悟,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23、历史认识如何检验?方法:(1)以史料检验;①检查与课题相关的直接史料的搜集和利用是否比较完备,重要的史料有无明显的缺漏;②检查与课题相关的间接史料结构是否比较合理,史料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③审核史料的可用性和可信性程度,审定对史料记述的和表现的内容所进行的考证辨析是否严密可靠,对相异或相矛盾的各种内容是否作了应有的注意和交代;④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审核对史料的解释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刻。(2)以科学认识为尺度检验;①必须将这一认识放到该时代科学共同体的总思维、总认识中去,看它能否经受得住这个总思维、总
本文标题: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9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