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内科学总论主讲人:万佳婧QQ:281925834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一.职业生涯各种考试占比NO.1(考研、考博、执业医师、找工作、三基理论考试、进职称)二.临床各学科的基石(集理、法、方、药于大成)三.实用性、应用性最强的一门课程(中医大内科)中医内科学的存在即是重点!!!没有最重要只有更重要!!!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1中医内科学发展史2中医内科病的分类方法3中医内科病的辨治概要4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5中医内科学要求与学习方法6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性质:①临床专业课。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主要课程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开门课,其他临床课程的基础③反映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范围: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脏腑病症肾系病症肝胆病证脾胃病症心脑病证肺系病证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五个阶段萌芽阶段:春秋战国以前奠基阶段:春秋战国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完善发展阶段:明清以后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萌芽阶段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病”、采用按摩和药物治病。商代伊尹创制“汤液”,用药酒汤液治病。西周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疾医”即最早的内科医生。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奠基阶段《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医学体系逐步形成。《黄帝内经》: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等,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专著,理法方药完备,辨证论治完整。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形成阶段中医内科学理论、诊疗水平充实提高。病因说:《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病、瘿病的病因。《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等病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分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形成阶段症状学:《诸病源候论》——784条症状,对于淋证的描述。《外台秘要》——消渴的描述,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传染病症状学论述:伤寒、疟疾、肺痨等。内伤杂病症状学论述:中风、痹病、心痛、虚劳等。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形成阶段治疗学:《备急千金要方》——苦参、槟榔、谷皮的使用。《肘后备急方》——青蒿、海藻、昆布的使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录大量方药。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形成阶段医学流派的形成,学术理论创新。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学术主张火热病机主汗、吐、下重脾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发展阶段医学著作:薛己的《内科摘要》:最早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明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以内科为主的著作很多:《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医学金鉴》《医宗必读》《医学心悟》等等。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发展阶段温病学派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温病学派的形成。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统筹规划,推动了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学科分级,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中医内科学繁荣发展。新技术,新方法,重大疾病防治的进展。(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四磨汤;非典,SARS,禽流感,甲流)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和命名意义: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转归预后。病因病机分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分类:《金匮要略》,《医学纲目》……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和命名各版教材都是沿用病因病机分类基础上的脏腑分类法。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脏腑病症肾系病症肝胆病证脾胃病症心脑病证肺系病证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辨证概要病、证、症的含义与关系中医内科病的辨证原则全面动态观察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以脏腑辨证内容为核心,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外感六淫,内生五邪辨证;重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运用。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治疗原则1.治病宜早2.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3.整体论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4.审证求机5.三因制宜,因势利导6.动态观察,分段论治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8.重视调摄护理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将理法方药联系起来,完成从理论到临床的第一步。四诊。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史资料。(中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基+中诊)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方,药,剂量,服法,调摄。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举例:咳嗽咳嗽的定义: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因病机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辨证论治:辨外感内伤咳嗽类型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特点起病急,病程短,伴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病势缓,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可伴有脏腑功能失调分型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肺气亏虚治疗原则祛邪宣肺,用药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虚实夹杂,发作时以表实为主,当化痰止咳治其标,缓解时扶正补虚以治本,久咳无邪才用收涩之品。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类型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症状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口不渴,咽痒,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口渴,喉中痒而干,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口干咽干,咳嗽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舌苔薄少,脉浮数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类型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肺气亏虚症状咳嗽痰多胸闷脘痞纳差,大便时溏,四肢困乏无力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滑咳嗽痰多黄稠或痰中带血,胸闷口苦,或兼身热面赤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气逆而咳,呛咳连声,痰滞难咯,胸胁胀痛,烦怒口苦。舌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久咳不愈,咳声低微,痰液清稀量多,神疲乏力,甚则气短自汗,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肺益气,止咳化痰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丸黛蛤散合泻白散;咳血方(咳血时)沙参麦冬汤加减补肺汤加减二、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和要求1.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熟悉基础,循序渐进。经常复习和联系前面的基础课,同时,重视经典。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提纲挈领,重点掌握各个疾病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了解预防调护。第三,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熟悉必要的西医知识,提高诊断水平及对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预见性。第四,重视重点病例示教学习和临床模拟实训,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二、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和要求2.重视临床实践与临床疗效视诊:即观看带教老师接诊病人,了解诊治疾病的过程和方法。侍诊:即在带教老师接诊过程,由带教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病案及处方。助诊:学生协助带教老师接诊病人与书写病历。试诊: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单独接诊病人。早临床,多临床,多观察,多记录,多询问。临床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培养悟性。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中医内科学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3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