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民企并购国企理论与实践探讨
民企并购国企理论与实践探讨作者:肖培耻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贺小刚.HEXiao-gang企业家的能力、努力及其功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比较-科学·经济·社会2007,25(4)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国有企业家的综合经营能力普遍地高于民营企业家,但国有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并不如民营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改进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家的实际经营能力,而不是努力与激励;国有企业家通过管理者收购等股权改革而持有公司股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同时又阻碍了企业最终净利润的积累.2.学位论文童声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基于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验研究2006长期以来,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更换是国外证券市场和管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是股东或者董事会做出的最重要决策之一,并被作为约束经理人行为的重要机制。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高管人员更换案例,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的更换究竟由什么原因引起,不同类型的公司高管人员的变更有何差异,是本文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研究不同类型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剖析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股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本文以2000-2002年发生高管变更的民营和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理论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性质公司高管变更对公司绩效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有了有意义的经验证据。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动机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本文研究目标是考察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主要分析不同性质大股东在高管人员更换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回顾了与高管人员更换相关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管人员更换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的经验研究表明低劣的经营业绩会导致高管人员更换;二是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与高管更换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在高管人员更换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章分别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起点。高级管理人员处于代理核心的位置,有利用信息优势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利性,从而产生代理问题;为降低代理成本,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至关重要,而股东治理机制通常起到核心作用。第四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样本选择方法、检验模型及相关变量说明。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本文没有采用西方文献常用的根据公告原因将高管变更划分为强制变更和非强制变更。第五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回归检验,并且控制有关变量后,本文发现:1、低劣的经营业绩是导致高管人员更换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当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存在严重代理问题时,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可能性显著增加。2、民营企业的高管更换对经营业绩的敏感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其经营活动目标的多元化和“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了大股东对经营者监督不力,而民营企业强调以“市场导向”经营公司,其监督效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有未来的研究方向。3.期刊论文史承都钢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市场营销差异-山东冶金2003,25(4)钢铁行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由于体制不同,在营销战略、营销机制、营销策略、营销理念方面存有差异,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超前和务实的特点,具有社会责任感;民营企业则突出强调了发展快、机制活,具有决策机制灵活高效的特长.同时指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在相互学习与借鉴,市场营销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4.期刊论文崔颖比较分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0(1)规范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石.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产权制度改革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效率差距的比较分析,提出问题,以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产权特征差异为理论依据,分别阐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异性.5.学位论文曾玉娣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组织公民行为比较研究2007组织公民行为(OCB)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随着竞争加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为组织管理者所重视。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在西方逐渐成为热点。但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关注企业所有制结构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更是寥寥。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组织制度、领导行为、企业文化、发展历史和员工特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也应该存在着的表征和趋势上的不同。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352位来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作人员为被试,研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异同。结果如下:1.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总体水平是有差异的,且国有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总体水平高于民营企业。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对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的重要性排序不同。3.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4.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在年龄、学历、本企业工作年限、单位规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6.期刊论文张士菊.廖建桥.ZHANGShi-ju.LIAOJian-qiao管理理念对心理契约破裂的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通过对1022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雇员的管理理念对心理契约破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破裂程度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理念对心理契约破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中其影响更强;雇员价值理念对心理契约破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民营企业中其影响更强.为降低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国有企业应营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组织氛围,而民营企业应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7.学位论文周瑞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对比实证研究2006我国企业并购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市场意义的并购始于90年代初。1992年前后,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资本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公开的产权交易平台,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大潮的厚重帷幕。民营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迅猛发展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的强大支撑,与国有企业并列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里的两大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并购活动日渐频繁,受到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对这两类并购的比较实证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利用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从特征及影响因素、动机、绩效、员工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进行对比实证研究,有助于理解两类企业的行为模式的差异,对市场规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首先说明实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界定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接着回顾国内外有关并购的实证研究,然后给出本文总体研究框架,最后归纳主要创新点。第二章说明并购数据的获取、处理和样本的构建。首先说明并购数据的来源和使用原则;然后针对不同研究需要,把初步统计的样本进行分类合并,得到实证研究总样本,作为后续章节一般并购研究的数据基础;最后,把总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并购和其他企业并购三个子样本,作为后续章节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对比研究的数据基础。第三章到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主体,顺序和文献综述的格局完全一致,对比了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动机、绩效以及对公司员工情况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在并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方面:国有企业并购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并购的“岁末聚集效应”,民营企业并购的上述周期性不够明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选择收购目标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容易被国有企业收购,经营风险较高的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容易被民营企业收购。在并购动机及其实现情况方面:国有企业并购体现出明显的扩张意图,而民营企业并购则以获利为首要目标。企业利益型动机对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而言都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国有企业并购中管理者动机的相对重要性不如政府意志型动机,而在民营企业并购中恰好相反。国有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色彩逐渐淡化,而民营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色彩却逐渐加重。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同为国有企业或同为民营企业时,股东利益得到较好保护;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同时,管理者存在更为强烈的谋取私利的动机。国有企业并购动机的平均实现率较高,民营企业并购动机的平均实现率显著更低,但平均实现时间比国有企业并购要短。与国有企业并购相比,民营企业并购中政府意志型动机更容易实现,而企业意志型动机更难实现。其他情况均相同的动机在国有企业并购后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在并购绩效方面: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都使目标公司股东财富显著增加;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给新的国有企业比转移给民营企业能使公司股东获得更多财富,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给新的民营企业比转移给国有企业能使公司股东获得更多财富。从财务业绩上看,国有上市公司被国有企业收购和被民营企业收购后的业绩变化差不多,而民营上市公司被民营企业收购比被国有企业收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并购动机的研究结果相印证,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再次表明所有制“隔阂”的存在:与同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交易相比,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交易将给股东利益带来更大损害。在并购影响公司员工情况方面: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并购和无偿划转都导致公司员工数量显著减少,其中民营企业并购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国有企业并购产生的负面影响次之、无偿划转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上市公司被收购后,其生产和销售人员的削减幅度更大;高学历员工的比例迅速提高,并主要与公司员工数量在并购后的大幅度削减有关。第七章回顾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归纳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本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对比实证研究,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当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两大主体,其并购行为受到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对这两类并购的研究还很不足,特别是缺乏有力的经验证据。本文利用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从特征及影响因素、动机、绩效、员工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并购和民营企业并购进行对比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有助于理解两类企业的行为模式的差异,对市场规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第二,本文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对国内并购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购动机方面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国内有关实证研究,都分析了并购产生的经济效果。现有的文献很少涉及我国近十年来并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而关于我国并购动机的实证研究也不多。结果是,尽管我国并购历史不长,但对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分类结构、影响因素等缺少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国近年来并购的主流动机,以及并购动机的实现情况也没有形成比较有依据的看法。本文在这两个方面付出努力,得到了不少新鲜结论,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这两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对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第三,本文系统分析了并购对公司员工情况的影响,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一一社会效应,对我国企业并购进行的实证研究。并购对公司员工情况的影响是并购产生社会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也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而国内至今尚未出现类似研究。本文投入大量精力,一方面自行搜集公司员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和检验;另一方面在分析我国就业制度变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其员工劳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假设,推导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解释。这样的工作以及由此获得的结论是本文的一大创新,希望能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兴趣,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8.期刊论文李杨.LiYang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运行机制的差异研究-湖南
本文标题:民企并购国企理论与实践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