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文连词目录:1、词语连词:常用于连谓短语:而、而且、以、则;常用于联合短语:而、以、且、且……且……、与、及………………………………………………………………………………………1(1—7)2、句法连词:(表转折)然、然而、然则;(表转折或让步)虽、虽然…………………………7(7-9)3、词句连词:常用的四个连词有:而、则、以、且………………………………………………9(9-12)根据所连接的语言单位的不同,连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语连词,句法连词和词句连词。词语连词主要是用来连接词语,句法连词主要是用来连接分句,词句连词则连接词语和分句都较常见。第一类连词比较单纯,常用的有“与”、“及”等,与它们有关的内容可以参看第五章第四节、第八节中的连谓短语、连体短语和联合短语。第二、三类连词中用法比较简单的,请参看第八章复句。这里主要介绍第二、三类连词中用法比较复杂的几个。一、词语连词(主要用于:连谓短语和联合短语中的词语连接。)常用于连谓短语的连词:1、而、而后、以、则等,表先后、承接和修饰关系。1)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而且;又。例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国策·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贾谊·过秦论》: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先后)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例如:○《陈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战国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宋·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是);但(是)。例如:○宋·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祭十二郎文》: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假使。例如:○《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廉颇閵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6表示原因或结果,可译为:因而;所以。例如:○《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宋·苏轼《石钟山记》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7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如:○《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或中心语...,一般可不译,今可译为:着;地。例如:○《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2)而后○1表示顺承。可译为:以后;后来。例如:○《礼记·丧服小记》:“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於其妻,则以大夫牲。”○《后汉书·王丹传》:“客初有荐士於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明·李贽《与焦漪园太史书》:“至阳明而后,其学大明。”○2表示转折。可译为:然后。例如:○《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3)以3○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而。例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夷以近。○清·周容《芋老人传》:载以来。○《聊斋志异·促织》:一鸡瞥来,径进以啄。○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石钟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鸿门宴》:樊哙侧其盾以撞。○《促织》:各各竦立以听。○3表顺承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例如:○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后汉书·列女传》: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4表原因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聊斋志异·促织》:成以其小,劣之。○清·袁枚《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史记·陈涉世家》:以数谏故。○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5表条件关系。可译为:则;那么。例如:○《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6表目的或结果等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如:○《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祭十二郎文》: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则○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宋·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2表示承接关系(先后)。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却;可是。表示让步时,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促织》: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诗经》: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隔江斗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4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史记·高祖本纪》: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例如:○《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勾践灭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注意:在连谓短语中最常使用的连词是:而、而后、以、则等。1)用“而”连接的连谓短语,在表示先后关系时,还可进一步从逻辑的关系分析为“顺承”和“逆承”两种。顺承是说,“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从语义上看,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在情理之内的发展,其间不包含有转折关系。逆承则是说,“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竞争,从逻辑上看,包含有转折关系,在这种逆承关系中常用否定副词“不”。注意1:表先后关系时的用法。例如:○《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顺承)○《战国策·秦策二》: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顺承)○《庄子·大宗师》: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逆承)○《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逆承)○《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逆承)注意2:表修饰关系时的用法。例如:○《战国策·秦策一》:秦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孟子·万章》:舜南面而立。2)“而后”通常连接先后关系。例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表顺承,可译为:以后;后来)○《战国策·赵策三》: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表逆承,可译为:然后)3)由“以”连接的连谓短语,比较常见的有:先后关系和修饰关系。在“以”表示先后关系时,后面的行为常是前边行为的目的、结果。例如:5○《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以”后的部分是目的。)○《公羊传·僖公二年》: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以”后的部分是结果。)注意:“以”表示同时关系时,前面的行为常是后面行为的方式、手段。例如:○《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左传·定公五年》: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赵..。4)“则”通常只表示先后关系,它所表示的这种先后关系,往往表现出时间上的紧承,有时是事理上的紧承,这种紧承中还常包含有假设的关系。例如:○《战国策·秦策三》: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时间上的紧承)○《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理上的紧承)以上二例都包含有假设的关系。常用于联合短语的连词:2、而、以;且、且……且;与、及等,表并例关系。1)与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同。例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2)及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例如:○《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诸道桥梁。又如:洄曲及四境。○明·魏禧《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字。○蔡元培《图画》音乐及诗歌。又如:孔子及门徒3)且○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且。例如:○《诗·小雅》:君子有酒,旨且多。○唐·柳宗元《童区寄传》:行牧且荛。○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香且甘者。○清·魏禧《大铁椎传》:贼能且众。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2且……且,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可译为:又……又。例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还。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为众人师且不敢。○《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三国志》: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6○《世说新语·自新》:且人患志之不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清·魏禧《大铁椎传》:且欲观客。又如:且夫(且况。况且)○4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抑或;或者。例如:○《战国策》: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若;假如。例如:○《吕氏春秋》: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且复妄言。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1)“而”可以表示递进、并列,有“而且”、“和”等义;“以”主要表示递进,有“且”、“而且”等义。例如:○《左传·哀公八年》: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而”表递进)○《墨子·尚同上》: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而”表示“和”,即表并例)○《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勇。(“以”表递进)2)且、且……且……、以,常表递进,有“并且”、“既……又……”的意思,还表示同时进行,有“边……又……”的意思。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且”表递进)○《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且”表同时进行)3)“与”、“及”通常表示并列,有时也表示递进。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与”表并列)○《韩非子·解老》: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与”意“而且”,即表递进)○《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诸道桥梁。(“及”表并列)○明·魏禧《大铁椎传》扣其乡及姓
本文标题:文言文连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5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