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制作阚景忠讲授阚景忠一、关于古汉语修辞1、何为修辞?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说写者所要表达内容的一种活动。消极修辞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着重于锻字炼句,选择词语安排句子是典型的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修辞格都是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也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经·卫风·硕人》)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宋·邢《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谓酸鼻。(《汉书·鲍宣传》)歌台暖响。(杜牧《阿房宫赋》)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苏轼《夜烧松明火》)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1、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①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②引用的分类◎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改引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余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①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②譬喻的分类◎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博喻◎较喻◎对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3、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①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②代称的分类◎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用泛称代特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青溪寇轨·容斋逸史》)◎用特称代泛称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衔。(《戊午上高宗封事》)◎用工具代本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用部分代全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用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用人名代事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用地名代人名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用官职代人名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4、并提(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①修辞效果句子紧凑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文辞简练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耳聪目明。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②如何辨识并提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脭醲肥厚。(枚乘《七发》)发皇耳目。(枚乘《七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①修辞效果行文简约形成对仗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②互文的分类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双句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补加型互文与启发型互文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爹想祖母,我想娘。(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6、倒置(倒文)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①修辞效果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7、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又:“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权起更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交际辞令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8、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赋《棠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省略主语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战国策·秦策三》)省略宾语、兼语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子路从而后》)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史记·陈涉起义》)省略述语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省略“曰”字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9、连文润之以风雨。(《易经》)大夫不得造车马。(《易经》)10、藏词齿在逾立。(《文心雕龙·序志》)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文选序》)陛下隆于友于。(《后汉书·吴弼传》)《尚书·君陈》:“友于兄弟。”11、移就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徒酌相思酒。(鲍照《苦雨》诗)怒发上冲冠。(《史记·廉蔺列传》)《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标题:古汉语修辞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