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结构1重点难点2学习建议3一.知识结构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验之塔”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拉斯韦尔的“5W”模型★香农-韦弗模型★贝罗的SMCR模型系统与科学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视觉与听觉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二.重点难点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一)“经验之塔”理论美国教育家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如右图所示。(一)“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第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到抽象。第三,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第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第五,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讨论一当今,教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与推广了,而“经验之塔”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请回答以下问题: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或者说它适合加入到“塔”的哪个位置上?结合“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特点,你认为应如何通过各种多媒体技术建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沟通的桥梁?举一个合适的例子。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将学习者的行为理解为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认为行为是可以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的是条件反射,靠的是外在的强化,而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二)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小步子原则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教学的目标、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分割成细小的单元。其目的:使强化的次数提高到最大限度,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让学生对每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有所反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消极学习变为积极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积极的反馈即外界环境对于学习者行为的及时、敏感性强化。积极的反馈既是学生有效学习持续和学习质量保障的需要,又是学生作为个体被关注的情感需要。斯金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低错误率原则自定步调原则行为主义提倡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认为学习者不应该被置于相同的学习计划之中,而应该依据已有的技能、动机和其他关键性变量,分别进行教学。在程序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太多,会影响学习的进度、正确行为的巩固、学习兴趣的维持等,斯金纳根据“刺激—反应—强化”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事实上将个体与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将行为和环境相互界定,强调环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的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的行为。它忽视了观察学习,也忽视了在解释问题解决和复杂学习的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二)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代表人物:加涅、布鲁纳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图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2.告知目标——激起期望3.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4.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5.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6.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7.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8.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9.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九段教学法(二)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代表人物:皮亚杰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4.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学习理论比较(二)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他们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并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代表人物:罗杰斯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第三第一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教师的任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认为:练习A.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收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B.一个人的行动取决于他是怎样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知觉世界的。C.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强化。D.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讨论二传统教育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教育理念。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的本质。结合我们的教学活动,哪些教学行为可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理解?请举例说明。(三)传播理论拉斯韦尔的“5W”模型2香农-韦弗模型1贝罗的SMCR模型3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过程,光可以传播,声音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传播。传播学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施拉姆最早研究传播学。教育传播:采用传播学的理论来研究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教学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此优化教育传播。传播与教育传播1.香农-韦弗模型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即传播者,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组织。把具有确定意义的讯息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符号和信号。把符号或信号依附、存贮在物质性的载体上。把符号还原为讯息并解析其意义。接受讯息的受播者。即来自系统之外,影响到传播过程各个环节的因素。受播者在接受讯息后产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信息信号信号信息2.拉斯韦尔的“5W”模型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传者信息传播媒介受者效果3.贝罗的SMCR模型三、贝罗的SMCR模型依据贝罗模型,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水平社会系统不同文化背景将影响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影响传播的效果。传者的表达、写作技能,受者的听、读技能均会影响传播效果。包括传者和受者对自我的态度,对所传信息内容的态度,彼此间的态度等传者对所传递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对传播的方法是否熟知,受者原有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所传递的知识等都将影响最终的效果。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系统会影响传播方法的选择和对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师(who)、教学内容(what)、教学媒体(Inwhichchannel)、学生(towhom)、教学效果(withwhateffect)、教学目的(why)、教学环境(where)2.指出来教学过程的双向性重视教、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已达到预期教学目标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4.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中的若干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4.教育传播在教学中的应用讨论3教师日常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实现。香农—韦弗模型包括“反馈”环节。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观察掌握并记录,见微而知著,就能及时做出反馈来影响教学进程。教学信息反馈,以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主线,辅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日常督导和教师的建言举措,做到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中,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活动?(四)系统与系统方法1.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钱学森(四)系统与系统方法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指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从需求分析中确定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实施问题求解的策略。确定实施的效率。(四)系统与系统方法“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三.学习建议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会:用实践印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牢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指导意义
本文标题: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