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
浅谈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基础——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摘要】科学研究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要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美国科学院1989年出版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一书,就意在针对初入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给出一些有关科学研究伦理方面的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议。本文将针对《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一书内所涉及的内容,来谈一谈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关键词:科学;科学家;道德规范;社会机制一、引言在过去,年轻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来学习如何处理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但随着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牵涉越来越多,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效率(速度)和知识面都可能不足以应让年轻研究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初期,对可能出现的科学伦理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为此,在《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这本书的序言中,其编者明确指出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和刚入门的研究人员,希望他们在初入科学之门之时,能够尽快了解到他们可能会遇到的科学伦理问题,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一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其具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手册正文,分章节讨论了在科学研究中具体会出现的伦理问题,其中包括:科学的社会基础、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价值因素、利益冲突、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公开、荣誉的分配及署名惯例、科学中的错误与疏忽、学术不端的问题;二是附录部分,主要是针对在手册正文的给出假定案例做出了点评和提问。下面,本文会针对正文部分中涉及到的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展开和讨论。二、科学研究的具体伦理问题1、科学的社会基础在《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这本书中,编者把《科学的社会基础》作为正文第一章,在笔者看来,意在强调科学(研究)并非是一种个人行为,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必定会与社会知识之间发生多层次的耦合,而科学研究也必定会与社会活动之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科学研究与其他其他人类活动一样,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科学研究者也理应受到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尽管这里的伦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所指有所不同。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其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在受到了大部分同行的认可之后,才能说明他的研究成果是可信的。科学家对其所研究对象的个人见解(个人知识)只有经过来自其他同行地反复判定、筛选以及不断地完善之后,才有可能被社会所广泛接受,这种个人知识才有可能被转变为集体知识。而以上这种科学的社会体制,在确认了什么可以被视为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促成了在科学研究中,一种被大家广泛所接受和沿袭的“研究规范”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学研究其自身同样具有社会性。2、个体认知偏差对研究的影响在正文的第二章《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以及第三章《科学中的价值因素》主要讨论了因个体认知偏差对科学研究产生的影响。个体认识偏差有别于道德错误,因为此时,科学家在其所能够涉及的认知范围内,对研究对象做出了阶段性的、并且是自己认为是合理的分析。第二章着重强调了方法之可错性,即科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并非是一贯正确的,随着新的有效的科学方法的不断出现,旧的方法将被代替。可以说,科学方法的演变与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同步进行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这也揭示了怀疑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严格来说,都是暂时的,而在其被不断地怀疑并在接受严格的出错考察过程中,科学也被不断地向前推进。第三章则更强调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准则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接受到的教育,对其在以后整个人生中对事物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拥有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在对科学研究做出决策时,也会受到其固有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而对相同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这些个人固有的信念在进行科学判断时,占据了过于主导的地位,那就有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导致严重的错误。而这时,正文第一章所提到的科学的社会机制正可以作用于这些由于个人价值观而产生的偏差,通过集体价值(集体知识)的判断与筛选的过程,科学家便有可能看到潜藏在其个人深处的这种不全面的个人认知。3、利益冲突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存在竞争,其中必掺杂利益冲突;而如今,科学研究的开展已经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其中同样存在“投资者”与科学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当冲突出现时,应该怎么办?在本书的第四章给出的解答是:将利益冲突公开。一如书中所说,“实际上所有开展科研的机构现在都制定了处理利益冲突的政策和程序”,并且“许多科学杂志的编辑针对利益冲突已经确立明确的政策”,以此来保证科学过程的公平性和可信性。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科学的社会机制又一次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科学研究以外的监督被引入,保证了个人偏见被排除在科学本身以外。4、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公开个体知识只有达到共享才有可能转变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集体知识,可以说,科学知识的共享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是,如果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被其他人随便拿来使用,甚至发表在公开场合中的话,显然会对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造成极大影响,同时,科学的质量也将会受到严重损害。于是,科学的社会规约由此产生。其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在新发现被公之于众的同时,保障作者的荣誉,书中有一段话对此处进行了具体表述,“第一个发表某种观点或者发现的人,而非第一个发现者,倾向于获得此发现的大部分荣誉。结果一旦发表,其他研究人员就可以自由运用,以扩展知识。但是,在结果变为常识知识之前,运用它的人有义务通过印证来表明发现者”。可以看出,通过这种被同行不断引用的认可方式,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被肯定,科学家不必再去担心其发现的优先拥有权问题以及其科研成果被他人无故的利用。而这种社会规约的另一点好处便是,通过这种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方式,科学知识的传播与修正速度被大大加快,可以说这种科学知识的公开模式良好地促进了科学进步。而现在,其他一些交流方式,如专业会议、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使科学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与高效。5、荣誉分配与署名惯例在这两章节中,主要介绍了荣誉分配的方式与文章中作者排名的问题。这两章节在笔者看来,其要强调的重点都在于要让我们明白,在科学激励体制中公平原则与尊重他人贡献是极为重要的。与此同时,因其成果发表获得了荣誉的人,也需要对其成果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起其应尽的责任。6、科学中的错误与疏漏面对如此复杂的自然世界,科学家对其的断言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这也正是为什么科学知识需要一代代科学家用无数的辛劳与汗水去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的原因。换句话说,科学家的研究是可能出错的。但出错了并不可怕,只要科学家能够迅速地公开承认其所犯的错误,承担起对其发现的责任,便不会受到业界的太多指责。但是,我们并不排除有一部分没有责任感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或利益的诱使之下,草率行事,擅自降低研究标准,将不完善甚至有错误的结果引入科学研究中。虽然,这种错误可以在后来不断地被判定和审查过程中浮出水面,但在这期间,却浪费了其他科学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阻碍了科学前进的脚步;同时,这种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也使公众对科学可靠性的信任度遭受严重损害。7、科学中的不轨行为之前章节所提到的伦理犯规通常可以通过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裁定解决,而不轨行为则已经超越了科学共同体所能承受的裁定范围,如篡改、编造数据即剽窃等行为已经足以对科学界以外的社会造成严重损害。如此,可以看出,不轨行为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科研人员一旦与其沾边,便等于拿其自身的科学生涯冒险。所以,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做的。8、对违背伦理规范的回应有时,我们可以做到洁身自好,但当我们目睹其他人的不轨行径时,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回应呢?本书给出的建议是,不要立即贸然公开这种科研伦理问题,应该先与可信赖的人(如导师或资深教员)进行讨论,在得到他们的宝贵意见之后,再慎重地做出是否要正式提交投诉的决定。书中还建议,这种讨论或投诉要尽可能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因为一旦正式提出投诉,其所涉及的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便可能面对极其严重的后果,而投诉者本人也要对其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责任。所以,站在对别人与自己的科研生涯负责的角度上来说,做出这类决定之前,我们要做到反复权衡,慎重思考。三、总结总体来说,这本书简洁易懂,内容非常贴近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对于科研入门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书。在这本书中,编者并没有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一些硬性的行为准则,有时更像是一种行为的导引。编者通过一种类似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在面对科学伦理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每一章节会面所假定的案例(本文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讨论),使读者能够进行更加贴近科研实际的思考。【参考文献】[1](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著,《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本文标题: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3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