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贯彻教育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各级社区、行政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由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会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来,由于就业、学习压力和情感挫折造成的恶性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确实,对于处在发育和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不仅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最后,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全社会都要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如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第一,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第二,面向全体受教育者,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键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第三,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第四,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五,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心理咨询辅导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一)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始终注意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以及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因此针对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排除各种心理困扰、解开心理问题症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教育。(二)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育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例如,与学科教学相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学科教学是按某门学科的逻辑来设计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特殊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来组织安排的。显然,离开了学生主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将会失去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因此,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的事例、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这样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才能积极参与进来。其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角”,而不是像学科教学中那样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倾诉自己的心声,宣泄消极情绪,挖掘心理潜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三)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它不仅是帮助那些有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障碍的个体,而且更应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因此,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或讲座,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困扰产生初期就能够及时解决问题,以减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兼顾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应有所偏颇,如过分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不应单纯强调个性而忽略了认知能力。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持征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追求发展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去考虑,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四)因材施教原则不同个体在能力、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心理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正因为不同个体在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对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年龄特点。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占相对优势。到了中、高年级,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规则,其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教师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寓意较深的抽象概念,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他们还需要借助感性直观经验的支持。二是个性特点。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尽相同,个性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人自尊心较强,稍重一点儿的批评他们都难以接受,会伤心难过很久;有的人则满不在乎、大大咧咧,往往把批评当做耳边风。作为教育者,除了要把握教育对象共同的年龄特点外,还要争取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只有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三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各种行为表现来进行教育。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还是单纯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片面地看待他们,把他们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几大类,这无疑是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这里所说要根据个体的行为特点来进行教育,是指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弥补不足,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五)民主、平等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里话。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中进行。作为教育者应时刻记住,决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更不能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去对待学生,而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和良师益友。为了保证民主、平等原则的实施,教师不仅要从语言上表达这种愿望,更要用实际行动来说明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现实以及大多数教师的做法与此相去甚远。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养成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习惯。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而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沟通和讨论,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沟通。同时,重视学生的意见也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任何讽刺挖苦或嘲弄学生的行为发生,不能揭学生的短,更不能将学生的秘密泄露给其他任何人。当然,并不是说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就不能批评他们的各种错误行为,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和迁就。对各种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严肃批评,只是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民主、平等的原则旨在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温暖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六)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类功能:初级功能是预防、矫治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该功能局限于心理危机处理、社会适应的协调方面,其内容、方法一般涉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范畴;高级功能则是发展性功能,即协助受教育者在其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格得到和谐发展,生活、社会适应良好。从初级功能角度考虑,应坚持预防重于矫治。如果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就应该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隐患,增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比等到出现了心理与行为问题才进行治疗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3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