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潘旭东常美丽李盼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0期摘要:信用卡消费日益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消费人群引领着多种多样的信用卡消费主流,“刷卡消费”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再加上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银行卡的普及推广速度,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也日趋完善,但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值得广大消费人群关注。关键词:信用卡;存在问题;对策信用卡消费日益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消费人群引领着多种多样的信用卡消费主流,但是,信用卡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风险性,为此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对辖内消费人群使用信用卡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一、达茂旗辖区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辖内共有发放信用卡金融机构4家(2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1家农村信用联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据统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计发放信用卡22万张,其中14-28岁年龄阶段的持卡人占比超过六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用卡意识的普及,信用卡在这一消费主体有相当大的渗透空间,二、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一)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此类风险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即为持卡人恶意透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两个月仍不归还的,则应认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主要的形式有:1.频繁透支,主要指持卡人以极高的频率,在相距很近的信用卡营业点反复支取现金,积少成多,在短时间内占用银行大量现金。2.多卡透支,即持卡人向多家银行申请办理信用卡,用一张信用卡去偿还另一张信用卡的债务。这种“卡付卡”的用卡状态极易产生多重负债,导致持卡人无力偿还。3.异地透支。由于银行“紧急支付令”的下达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恶意透支者利用银行间通讯技术水平的局限,在全国各地流窜,利用时间差肆意透支作案。(二)来源于外部盗用、欺诈的风险此类风险是最常见、也是最易造成持卡人资金损失的风险种类。近年来,除了密码设置简单导致卡片遗失后被盗刷外,卡不离身却出现非本人消费记录的案例也呈上升趋势。不法分子通过在ATM机安装复制工具、传播网络病毒等手段复制信用卡信息,克隆出新卡,实现盗刷龙源期刊网他人信用卡的目的。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虚拟信息诈骗也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作案者往往冒充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使用任意显号软件,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经济犯罪为借口,并以没收受害人所有银行存款进行恐吓威胁,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最近新闻中有这么一篇报道就是反映该风险的案例。如告破的苏州“11.29”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7300余万,抓获嫌犯482名,是江苏省迄今为止单笔案值最大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三)信用卡注销,麻烦重重信用卡如果注销不彻底,有可能对信用记录造成影响,极有可能因为一时疏忽忘记还款而被银行归为恶意拖欠还款,对于有过不良记录的卡,即使一次性还清并立即注销,关于这张卡的不良信用记录有可能依然被保留在你的个人信用报告上,而且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调看客户最近3到6个月的信用记录,如果因为之前的一时疏忽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上留下败笔,就有可能会对客户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四)如果逾期还款,需支付滞纳金信用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是很可观的,盈利主要来自利息、滞纳金和POS机的分账。在收益中,万分之五一天的利息是关键。滞纳金的标准是5%,属于一次性支付,而万分之五一天的利息则是循环滚动,复利效果带来的收入会比滞纳金高得多,用卡人不会总是在免息期用钱,总有急用的时候,有急用而无钱的时候,要么分期付款支付利息,要么无法及时还款造成滞纳金,无论怎样,银行都有利可图,因此,客户能永远享受银行的免息期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三、信用卡风险的产生原因(一)持卡人消费习惯与消费能力不符信用卡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提前消费”,刷卡消费方便快捷,不用承受现金付出的隐痛,尤其受到高收入者和年轻一族的青睐。但信用卡消费的泛滥直接导致了“卡奴”的产生,他们在享受潇洒便利、时尚光鲜、炫富快感、积分回馈的同时,也要相应承受按期还款的压力,随后,入不敷出,以卡养卡、信用污点这些问题也接踵而至。卡奴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大多收入能力有限,但消费欲望强烈,容易冲动,缺乏理财观念,很容易造成恶意透支,引发信用卡风险。(二)个人风险意识不强许多持卡人在信用卡的使用和保管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致使自己的卡片被盗刷。主要表现在: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容易被猜出或破解;使用ATM机进行交易时没有留意机器是否被改装,导致信用卡信息被盗取;在签单消费时未留意交易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在输入密码时没有进行必要的遮挡防范措施等等。龙源期刊网(三)信用卡审批程序不严,发卡随意如今,银行派业务人员到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校园各企业推广信用卡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对于上班族来说,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根据自身还款能力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信用卡,对于尚无经济来源,没有还款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一时冲动的过度消费,不仅会给自己留下信用污点,也会带给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或活动地点,也经常能看到银行业务人员的身影。信用卡在办卡过程中的随意和审查的宽松,加重了恶意透支和经济案件的发生。(四)银行过于追求发卡数量,未对申领者尽到充分告知义务银行业务经办人员为了追求发卡的数量,在向目标客户推销信用卡时,往往突出甚至夸大卡片的各种功能,如积分回馈、商铺优惠、购物赠礼等,而对一些诸如年费收取、取现手续费、部分欠款逾期利息产生的年费等敏感话题避而不谈,而客户又很少会对申请表背面繁杂冗长的使用细则和法律责任进行仔细阅读,这就造成了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客户常常要等到消费完成后才会注意到这些被忽视的细节,同时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收了“不该收”的钱。四、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根据风险防范的主体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持卡人方面对于持卡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辨别各类欺诈的能力:1.尽量使用复杂或对于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密码,杜绝123456、666666、888888、201314或本人生日之类的密码,并且确保自己的密码不被他人知晓;2.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信用卡,不与身份证等载有个人信息的资料放在一起,在消费时保证信用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防止不法店员掉包或利用特殊设备非法复制卡片信息;3.仔细核对签单内容是否与实际交易一致,并在取回卡片时确认是否为本人卡;4.不随意相信“电信人员”或“法院、公安人员”的各类电话或短信,一旦发现应及时报警;5.在自助设备进行交易时注意遮挡,仔细检查门禁系统及自助设备外观是否正常;6.加强互联网安全防范,不随意打开来源未知的链接,及时更新系统防病毒软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病毒程序获取银行卡信息。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额度,如果担心自己不能及时还款,还是申请降低额度更保险些,一般来说,持卡人有2-3张适合自己的信用卡就足够了。将信用卡与工资卡、储蓄卡捆绑,让银行自动去划款,这样可以省心,也不用担心会有罚息的风险,但是得确保自己的工资卡、储蓄卡里面有足够的金额还款,应尽量避免从信用卡提现,因为按照银行方面的规定,若是提现,即使按时全额还款,也需支付万分之五的日息。另外,持卡人应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做到合理刷卡、适度刷卡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年轻持卡族们来说,应在刷卡消费之前认真估量自身龙源期刊网的经济水平和还款能力,避免因艰难还款给生活带来巨大压力,沦为可悲的卡奴,走上“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甚至因此走上恶意透支、经济犯罪的不归路。(二)发卡行方面第一,各大银行应该加大对信用卡申领、发放的审查力度,增强发卡过程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对于年轻人来说应按照审慎原则制定年轻人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信用卡的最高授信额度等。同时,确保银行机构获取客户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出现冒用他人身份证办卡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形。第二,银行业务人员在办卡过程中,应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涉及信用卡使用的各项规定,包括刷卡优惠项目及期限、计息原则、收费标准以及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等信息充分告知申领人,不得对申领者采取欺骗、故意隐瞒等手段来达到发卡目的。第三,各银行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自助终端、ATM机具进行维修保养,指派专人进行巡查,重点关注离行式自助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检查机器是否正常工作、外观是否异样,防止不法分子在机具上安装复制工具非法获取用户信用卡信息。第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出现因银行内部员工非法复制、转售客户个人信息造成客户资金损失的情况。(三)法律制度方面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蓬勃发展,信用卡监管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但对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每家银行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容易造成监管漏洞,潜藏着风险。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各发卡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细则,以确保各发卡行的信用卡业务能在规范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发卡行应与司法部门联系沟通,聘请长年法律顾问,每当遇到透支拒不还款的情况,则由律师出面,及时向法院起诉,清收欠款。(四)应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转移风险信用卡风险可以使用保险机制,引入商业保险运作模式,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由社会来分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发卡机构应与保险公司联系,开办信用卡意外损失险,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被冒领而造成经济损失,由保险公司按规定比例赔偿,从而有效地保护持卡人的利益,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发卡机构可以针对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对风险进行投保,以减少银行资金损失。
本文标题:信用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4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