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资料
沈从文沈从文,湖南凤凰人。苗族。年少时在湘西当过兵。1923年夏,受五四运动影响,只身来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前,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1949年后转入从事艺术史研究,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22年沈从文离开湘西去北京时,摄于湖南保靖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于1934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1988年以《边城》这部中篇小说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惜他当年五月去世,按诺贝尔文学奖规定,只颁给在世的作家。一个学历是“仅受小学教育,无任何学位”,却能成为西南联大、北大的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并创作了《边城》等经典著作,他真的是个奇才,充满神秘色彩。沈从文与张兆和晚年沈从文晚年沈从文1956年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做讲解员时摄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优美的湘西风光优美的湘西风光美丽的凤凰城美丽的凤凰城沈从文故居作品介绍: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唯美的世外桃源:山美、水美、人亦美。那里的生命都充满了原始的活力:积极、单纯、乐观,憎恶随性,爱恨由情。带着下列问题,略读本文1.文章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作者小时侯为什么要逃学?3、在逃学过程中有哪些见闻?4、作者认为这段逃学生活对他有何影响?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好圈注。“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小书:平时我们所读的一般意义上的用文字写成的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社会、自然。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仅我检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沈从文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2、作者小时侯为什么要逃学?1)简单枯燥的私塾、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2)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深吸引着“我”,3)丰富多采的人间生活吸引着“我”。“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2、作者认为这段逃学生活对他有何影响?•感情上:感情流动而不凝固•学识上:善观察,智慧增长•性格上:多思善疑,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1.21页12段: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2.23页15段: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3.23页16段: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4.23页至24页17至27段: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5.25页30段:偷桃子批杷3.在逃学过程中有哪些见闻?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具体生动、趣味盎然的细节描写•作用: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五光十色的大自然、鲜活有趣的人间生活4.评价:你怎样评价作者儿时的这段逃学生活?(结合文本)•作者对待“小书”与“大书”的关系•对其性格的形成及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逃归自然,寻找本真5、从文中描写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的。“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声音:“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割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颜色:“城头上有白色炊烟,街巷里有摇铃铛卖煤油的声音”“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颜色、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练笔•选取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小传•要求:叙事真实生动。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或理解。
本文标题: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7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