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校园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宁雨冬郭娜赵名杰王萍毛晓智周倩主讲人:宁雨冬1目录●校园文化涵义●大学校园文化特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任务●大学校园文化问题●对策●案例分析●校园图片欣赏2过渡页(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校园文化涵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3校园文化涵义有学者认为: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4大学校园文化特征1.大学校园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2.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5大学校园文化特征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明确的规范性。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场所。它必须根据社会进步的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而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4.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选择性。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它通过传授知识、发展科学而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它必然要面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6大学校园文化特征5.大学校园文化走在社会文化的前列,相对于其它的社群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一特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而形成的:一方面,由于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处于高层文化的文化人一般思想活跃、勇于变革、敢于开拓,走在时代的前列,对社会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人中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们敢作敢为,富有批判精神。而社会文化本身具有矛盾冲突,即相对稳定又不断变革,青年学生正处于这一矛盾冲突的前沿阵地。7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与任务意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与任务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9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与任务主要任务(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1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1.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各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有人竭力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希望重建和复兴古典人文主义精神;有人又竭力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甚至轻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二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自古有之,现在日益频繁,两者的冲突与矛盾也更趋尖锐。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冲突。在当代中国,由于仍处于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完善,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践中单纯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精神塑造的倾向还比较严重。1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2.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的亦真亦假,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逃避现实、以虚幻代替真实。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呈狭窄和浅薄的趋势,削弱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网络文化的互联互动,使得少数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个人主义膨胀,习惯无目的的生活状态,造就了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1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3.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他们中有一部分已经失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甚至判断标准,以至于失去精神支柱。1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4.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无需做深刻的透视,不难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已侵入大学的肌体,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正侵蚀着被称作“净土”的大学校园,打架盗窃、赌博抢劫、凶杀吸毒、男女混居等现象在一些高校时有发生。1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5.大学科学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的缺失。大学要研究学术,并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到学术独立境界。但现在的大学似乎找不到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踪影。在科学研究上,功利主义盛行,唯书、唯师的现象处处存在,批判精神匮乏。更有甚者,在堂堂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同盗窃并无两样的剽窃他人成果的恶劣行为,并以此骗取本该被良心谴责的名誉地位,学术的神圣惨遭践踏,学术的前景令人担忧。15对策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2.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和学风是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影响到整个学校生活,也能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3.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网络思想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16对策4.在冲突中求和谐,合理整合当代高校校园文化。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关键是对二者都能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评价。其次,要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在当代的奇特交融。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文化广泛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借鉴是经常而且正常的现象。第三,要加强审美教育,以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17对策5.要尊重个性价值,彰显人文关怀。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恰恰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丰富人性的教育和自由完美的人格的塑造。人、人性是人的世界和教育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一是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专职队伍;二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骨干和学生骨干两个部分;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18对策7.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落实,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8.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要力求高品位、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又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的分类引导。9.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文化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通过文化来“化人”、“育人”。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非强制性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1920案例分析——武汉大学21案例分析——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半山庐、十八栋。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武汉大学学生住宿区桂园、枫园、樱园、梅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樱、梅、枫诗情画意。湖滨、星湖等住宿区都各有特色。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武汉大学校园内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22案例分析——武汉大学百年校史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23案例分析——武汉大学校名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武汉大学右向左,“国立武汉大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至右的习惯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实际上意思基本一样)。“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这样理解也同样豪情万丈。24案例分析——武汉大学传统宽容自由。悠久的历史成就
本文标题:校园文化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8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