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半工半读的学习制度,初步形成对学习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初步形成生涯教育的弹性学制。[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成就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初步形成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对要求就业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培训)。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给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①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这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②。至此,依照中央相关文件的指示,我国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于我国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结构性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加大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1990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四类。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建立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关注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③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初步形成了围绕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内容,其特点为:首先,强调所有层面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任务—计划—实施—检验”的工作程序安排教学内容。其次,强调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该职业或职业领域基本的、总的工作过程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首先获得关于所学的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的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④可见,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是当今生产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高度渗透的结果,也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1986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等教材规划会议,会议总结了1977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在教育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各部门各地区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为进一步解决困扰职教事业用书难的问题,1994年,我国全面展开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信息与服务工作,各地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当地职教办学需求的各级教材服务网络。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目标与任务指出,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教材。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2004—2007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的通知》指出,制订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要积极贯彻“两级规划、两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教材不断创新。⑤为此,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积极将职教特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组织编写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分层次、分梯度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工作过程如下:第一,建立专家咨询组织。1999年,我国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第二,确定重点建设专业。2003年初,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分社历时两年完成了教育部44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近千种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工作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第三,确定研究与开发课题。2004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课题形式,正式启动了职教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及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由广大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职教教材评价机制,保证教材建设的良性发展。四、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是20世纪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产业部门与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即为产学合作教育。我国早就存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改革开放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我国试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这被视为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开始的标志。1991年,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教育研协会,使其进入探索阶段。199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使其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同时,一些职业学校也相继试验并推广实施。在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一年多的时间内,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讨会,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关系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高度。随后,我国各地职业学校逐渐与工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初步形成了结合我国实际的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已普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各具特点。从合作形式上来分,可以分为校企联合型、校企合一型、产校合一型和混合型,其主要差别在于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权归属问题,有的产权相互独立,有的产权或归学校、或归企业、或归多方投资者。从合作场所来上来分,可以分为校内实习型、校外实习型和社会实践型,其主要差别在于学生在校办产业、基地或校外基地、企业或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其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从合作体制上来分,可以分为产教合一型、产教分离型、专业一体型,其主要差别在于教学基地与教学在人、财、物上或由教导处统一管理,或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或由各专业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融为一体,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自我发展。五、初步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注重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估工作,国家教委先后对职业高级中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展开了教育评估,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效果。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四级分制”“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进行考核。”在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案中,特别对学生的技能学习、技术应用、职业劳动等给出了严格的评价等级标准。⑦随着教学评价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西方引入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并逐步将该理论应用到教育评价活动中,并在许多职业学校进行了实验。近年来,我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其内容为:一是教育内部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提高程度。如对理论性课程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改变了传统的试卷编制、教学内容传授和效果评价三者合一的考评办法;对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并对其进行过程跟踪评价,结合实践成果统一评分;对技能性课程的考核由学校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相应的专业技能项目,采用综合实训项目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考核降低了对理论知识考核的要求,而重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社会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社会公认的方式考核学生的从业能力。如会计、餐饮服务等专业技能等级鉴定,职业资格考试、上岗考试等。这种考核方式使教学过程既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又得到社会的认定。因此,能力本位教育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取得两种证书,即通过教育内部的考核获得学历证书以及通过社会的考核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六、初步形成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密切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大力提倡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实习基地。1993年7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对职业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了要求。2003年底,教育部发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加强与有关行业、企业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2004年4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同年,中央财政拨款1.1亿元,支持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辽宁、吉林和黑龙江9个省市的50所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指出,大力推进各地方职业学校实训实习教学环境的建设。目前,我国各职业学校已逐步建成了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建成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远程教学教室等;二是基本建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三是基本建成技能培训、鉴定中心。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培训中心,在教学中引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任务;四是基本建成技能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成为技术推广、服务、应用、咨询的中心,为职业教育搭建了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七、初步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后,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986年6月,国家教委《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课”。从此,培养既有较高教学技能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教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5.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3%。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外聘教师6.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3%。外聘教师队伍中有“双师型”教师1.6万人,占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8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