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龙源期刊网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作者:刘聪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在探寻新时期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许多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剖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有利于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而帮助我们在研究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脉,借鉴西方建筑精髓,具有深远意义。关键词:先秦;古希腊;建筑;哲学;差异;表现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展的诸多因素中,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堪称是整个中西文明的摇篮,其思想和内容对中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先秦哲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以农业为主的宗法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致使先秦诸子把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和历史而不是自然界,形成了学论争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的状况;古希腊哲学的土壤是城邦奴隶制,商业、航海和民主制对希腊哲人的理性思维亦有导向作用。于是中西哲学就各特色的拉开了它的帷幕。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一)对待“人”的问题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到建筑上,就是在总体布局上追求整体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气势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四合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西方建筑讲求独立的个性,坐落于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这与我国建筑的群里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国儒家学说强调要“畏天命”,主张天人合一。在这种思想中,人被认为成与自然没有质的差别,人对自然的态度只能是屈从认可与积极适应。古希腊哲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对自然的态度,但是他们将人与自然明确的区分开来并加以研究。在园林水景的设计中,西方喜欢喷水,及与水的自然流向的对抗,而中国人喜欢落水之美。。西方建筑具有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古罗马斗兽场、神庙、浴场与宫殿以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都具有超尺度的建筑体量和令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内部空间。龙源期刊网(三)思维方式和思维取向从思维方式上说,中国哲学表现出重直觉领域,请逻辑论证的倾向。古希腊哲学则重理想、重逻辑思维。中国先秦4哲学在思想去向上内向重于外向,古希腊哲学则表现出外向型、开放式的思维特征。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就是建立在欧洲美学思想“唯理”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是最求随意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具特色。二、中西方建筑差异及表现(一)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二)建筑色彩的不同,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三)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四)建筑造型的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中国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龙源期刊网(五)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建筑工程申请认证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六)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作者简介:刘聪(1986.9.3-),女,沈阳新民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美术鉴赏
本文标题: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29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