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20)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北朝乐府诗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阶段特征(420~589)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结构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标:了解北魏兴起统一北方情况;理解改革的背景。重庆万州高级中学郎正权“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耕为生,定居性强擅长耕种纺织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根据课本引言回答:鲜卑族是怎样崛起怎样崛起的?又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前提1.北魏崛起⑴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建立代国。⑵发展: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迁都平城,称道武帝。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前提1.北魏的崛起2.北魏的统一⑴标志: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前提1.北魏的崛起2.北魏的统一⑴标志: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统一北方的意义: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③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呈现鲜卑族接受汉文化趋势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方式、习俗、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即民族间自然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1、核心上: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因汉族经济文化水平高于其他少数民族。2、经济上: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过程;3、习俗上:是少数民族汉化过程;4、社会发展上: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民族融合特点二、统治阶级汉化趋势--改革的奠基(阅读课本图片文字)北魏初期哪些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措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文化上学习汉文化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庙号谥号姓名政绩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拔珪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宏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二、北魏初期统治者汉化政策----改革奠基拓拔珪和拓拔焘初期汉化,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三、北魏统治危机---改革必要性北魏统一后面临哪些矛盾?矛盾原因何在?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基层组织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从材料一看宗主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1.制度建设欠缺,激化阶级矛盾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危害:宗主勾结地主,巧取豪夺,危害百姓和国家。⑵赋役制混乱,“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内容: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即九品混通制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请思考: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鲜卑族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民族矛盾激化。学思之窗--崔浩《皇帝吊殷比干文》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惊世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汉士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⑵赋役制混乱,“纵富督贫,避强侵弱”。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实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1.制度建设欠缺,激化阶级矛盾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危害:宗主勾结地主,巧取豪夺,危害百姓和国家。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三:P34【学思之窗】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1.民族矛盾尖锐;2.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统治者主观因素1.冯太后掌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1、临朝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积极学习汉文化,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2、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冯太后和孝文帝姓名:元宏曾用名:拓拔宏谥号:孝文帝历史评价: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孝文帝在推动改革时自身有哪些优势?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统治者个人因素1.冯太后掌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孝文帝:①自幼学习仰慕汉文化,推动改革。②主观目的:学习汉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统治方式。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东晋时建代国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民族融合;社会矛盾尖锐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迫在眉睫改革条件具备小结背景小结:1.有利条件:(客观)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呈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历史潮流)②汉文化的先进性。③北魏初期汉化措施,奠基。2.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迫切需要改革。3.个人因素(主观)冯太后、孝文帝杰出才干和推崇汉文化。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课后探究2、走近中国史上女性统治者,选择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大唐武则天、清末慈禧其一进行研究。1、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服饰、饮食、艺术----)“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本文标题: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1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