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罗杰·特兰西克(Roger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Lost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图2.3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图2.4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图城市中心景观轴(P35)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形态关系(图、底分析)、拓扑关系(关联耦合)与类型关系(场所理论)。可以说,这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欧内特斯.斯滕伯格(ErnestSternberg)•论文《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理论》(AnIntegritiveTheoryofUrbanDesign)•该书中指出:虽然规划学中较早出现了城市设计这一领域,但是它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基础,认为它们都缺乏与其他一些规划思想的联系,只是在一种理论真空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为此,斯滕伯格试图在对一些前沿的城市设计理论家的著作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找到看似没有联系的思想下隐藏着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一个具有更为广泛包容特征的理论,能同时反映各种不同设计方法的原则。•他认为,城市设计学科很大程度上涉及人对建成环境的体验,包括可理解性、适应性、愉悦感、安全感、神秘感,对土地或特定建成形式的某种敬畏,要较好地理解城市设计并不是要将注意力在它的规模尺度上,而是要关注建成环境的特征,这种关注是超越了个体或是公共环境的局限的,并明确指出城市设计是在建成环境中关于人们对于私人或是公共领域中环境体验的一门学科。•他认为一个城市设计的理论要成立就要面对多个挑战:•①它不仅仅是提供几种设计方法,而要能够揭示出在这些方法下面的基本原则•②它必须是一种独立理论,而不只是程序性理论•③它必须能够揭示出人对建成环境的体验•④它要认识到城市形态塑造与市场和规划都密切相关的事实,必须同时解决好经济、建筑两股力量对规划形态的提出的要求。•⑤至少这个理论也必须做到任何一个好的理论所必须做到的一点,即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与现实相关的特点上,如人们对空间和城市形态的体验特征等,这样的理论才可以指导实践。•斯滕伯格在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走向整体性的理论基础”的城市建设观念,认为在设计一个特定的场所的时候必须持一种整体原则——无论是对形式、可识别性、活力、意义、舒适,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则——以此来使场所获得连续性。总结•1920年以前,即第一代城市设计:贯彻“物质形态决定论”思想;对城市空间环境施压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视觉有序,对较大版图范围内的建筑进行三度形体控制;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系统基本上是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代表人物——西特、沙里宁等,其后吉伯德、卡伦、芦原义信等又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1920年代—1950年代末,第二代城市设计•遵循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仍信奉“物质决定论”和19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科学和技术成果,而技术美学观念和价值系统由此而产生;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培根、克里尔兄弟等;到1950年代末,其内在目标、方法论特点等又由于世界性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而产生了新的发展。总的来说,第二代城市设计满足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现实需要,功不可没。后期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林奇、雅各布斯、“小组10”、拉波波特、罗西及柯林.罗和弗瑞德.科特等。1970年代以来,第三代城市设计•即“绿色城市设计”,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镇建筑环境。为此,他们除了运用第二代城市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外,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城市生态学和景观建筑学的一些适用方法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代表人物—麦克哈格、西蒙兹、霍夫等。与以往相比,绿色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内在的质量,而非外显的数量,追求的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时代主流相一致的。适度、温和而平衡的绿色城市(GreenCity)。此外像巴奈特、希尔瓦尼、特兰西克、斯滕伯格等在如何将城市设计融入城市公共政策以及如何形成整体性的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对现代城市设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总之,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而是以“人—社会—环境”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Livability)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1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