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06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积累-诗歌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重阳除夕农历最后一天,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传统习俗:人们会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守岁”,零点之时燃放烟花爆竹等。◆文化内涵:以新桃换旧符寄寓对新一年的期盼,蕴涵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春节正月初一,一年开始,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传统习俗:舞龙舞狮、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拜年贺喜。◆文化内涵: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诗词链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春节对联上联:金猴留恋丰收年下联:彩凤欢啼盛世春上联:金鸡喜唱催春早下联:绿柳轻摇舞絮妍上联:万象喜回春守信下联:一元欣复始司晨..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传统习俗: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放天灯等。◆文化内涵:张灯为戏,普天同乐、庆祝一家团圆、祭神。诗词链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元宵对联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下联:万家灯火夜如年上联:且看银灯欢五夜下联:共把金盏庆千年上联:一帘春色门垂柳下联:万斛珠光地涌莲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上联:地乐天乐,地天共乐元宵夜下联:灯辉月辉,灯月交辉太平春元宵灯谜①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谜底:节节胜利②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打一成语)谜底:喜出望外③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打一字)谜底:昙④谜题:来信未拆(打一成语)谜底:原封不动⑤谜题:此方程无解(打一成语)谜底:求之不得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这一节气的那天。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唐朝时,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故清明又称寒食节。◆传统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文化内涵:以扫墓的形式祭奠祖先、怀念故人。◆诗词链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谜语链接谜题:不贪不昏廉政为官(打一传统节日)谜底:清明谜题:初见满月知放晴(打一传统节日)谜底:清明谜题:知了知了(打一节日)谜底:清明节◆谚语链接①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②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③清明暖,寒露寒。④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⑤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⑥清明冷,好年景。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传统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文化内涵:一是驱瘟避毒、防灾祛病,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诗词链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3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