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范金民苏州是宗族义田的发源地。但是自北宋皇yòu@①年间范仲淹首先倡立义庄后,历经南宋、元、明三朝,苏州的义庄义田仍然寥寥无几。截至明末,苏州大体上只有宋代设立的4个和明代设立的8个义庄[(1)]。其真正获得发展,则是在清代。而其发展前后也不均衡。乾隆年间,时当盛世,沈德潜却说,吴门只有范、陶、唐、戈4个义庄。对此他颇多感慨,说“吴门非乏富厚之家,为祖父者欲子孙长擅其富厚,多积余藏以遗之,而尊祖敬宗皆视为不急之务。为子孙者惟裘马是好,声色是娱,挥千黄金不惜,其可尽心于祖若父者,锥刀之末,是靳安望能广其惠于一族!究之,多藏厚亡,所为富厚者,终归于乌有也”[(2)]。迨至道光末年,苏州义庄设立较多,但仍有限。冯桂芬说:“今义庄之设遍天下,吾吴为公故乡,闻风兴起者宜益众,乃素封有力之家,奚啻百十数,而合郡城之广,著录仅十余族。”[(3)]直到清末,苏州各地才普遍设立了义庄。昭文人沈养孙说:“我圣朝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其间士大夫之急公好义,闻风兴起,相率而继其美、踵其事者,指不胜数,而于吾邑为尤多。”[(4)]这些概括虽不尽准确,但大体揭示了清代苏州义庄义田的发展趋势,表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苏州义庄义田的发展最为突出。对于江南的义庄义田,中外学者或通论全部,或择取一二典型,已就其性质、功能、作用、与族权的关系、地理分布及其对传统家族研究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探讨,但论者对清代江南的宗族义田,几乎未曾探讨其发展阶段及其原因,没有全面揭示其发展特征。今试以苏州为地域范围,作进一步研讨,以就正于同好。一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数量的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几个发展阶段。为清晰起见,列成下表。表中所列事实上只是见于方志所载者,还不包括已知如吴县木渎朱氏义庄、洞庭山叶氏义庄、蔡氏义庄、吴江施氏义庄、苏州金氏义庄和郑氏义庄,以及尚不为人所知者。如果加上创设于前代而到清代尚存的5个,扣除清末已圯废者如长洲陈氏义庄、元和娄关蒋氏义庄,常熟姚氏义庄、周氏义庄、顾氏义庄等,估计在清末苏州实有义庄当在200个之谱。表一清代苏州府设置义庄数量表[(5)](附图{图})上表表明,清代苏州新设义庄为185个,按其设置年代为,康熙时3个,雍正时1个,乾隆时15个,嘉庆时7个,道光前20年19个,道光二十一年至同治三年23个,同治四年至清末105个,不明年代者12个。就其设置年距而论,形成了三个高峰。经顺治年间的寂寂无闻、康雍时期的零星出现后,到乾隆年间形成第一个高峰,大体上每4年有1个义庄产生;第二个高峰形成于道光年间,几乎每年有1个义庄产生;鸦片战争的炮火,近代社会的开始变迁,并没有带来苏州义庄设置的变化,直到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恢复了在江南的统治后,苏州义庄才以迅猛的速度增长,形成了第三个高峰,每年有2个以上的义庄产生。如果绘成曲线示意图,这一特点将更为明显。如果将清代苏州义庄的设置以同治四年为界,根据表中所示而又考虑到不详年代者事实上只有2个设置于鸦片战争前,则前此的221年中,只有69个义庄,平均每年仅为0.32个,不到总数的38%,而此后的47年,却有116个义庄,每年多达近2.5个,占总数的62%,换言之,清代苏州设置的义庄,每3个中几乎有2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建立的。在义庄集中的地区,这种比例更为悬殊。常昭地区的91个义庄,有63个建立于太平天国失败后,高达69%强。这么多数量的义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涌现出来,这是苏州自有义庄800余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也是同时期全国其它地区所极为少见的。与义庄大量建置相适应,义田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同样以同治四年为界,前此的义田为67063亩(加入2个设立于战前而不明具体年代义庄的义田数),仅占清代新设义田总面积的44.34%,而后此的义田数高达84192亩,占55.66%。也就是说,清末短短47年中所设的义田却是前此221年所设义田的1.26倍。但因为清后期创设的义庄规模较小,因此其义田比例较之义庄数量的比例要低一些。累计清代实有义田数(加上创设于前代而到清代仍存义庄的义田和各义庄新增的义田数,扣除清末已圯废的义庄义田数),则大约康熙时为6600亩,雍正时为8100亩,乾隆时为21752亩,嘉庆时为30319亩,1840年时为50568亩,清末为164227亩。若加上未经官府备案,目前尚未知晓者,估计清末苏州义田有可能达17万亩。可见,苏州府的625万余亩土地中,义田大约占了2.6%,也就是说,大约平均不到40亩土地中,就有1亩是义田。这也许较之盛行宗族制的广东、福建的个别地区比例并不高,但对盛行租佃制而自耕农自有地比例很低的苏州府来说,其比例之高则是十分惊人的,在江浙两省也是独一无二的。清代苏州义庄建置不但数量迅速增加,而且不少义庄的义田规模也得到了不断扩充。下表是从方志、文集和宗谱等材料中辑录到的义田不断增殖的例子。表二清代苏州府义田增加简表(附图{图})上表所列的13个义庄,有10个义庄的义田在太平天国失败后都不同程度地继续有所增加,其中如吴氏义庄、娄关蒋氏义庄、潘氏义庄、彭氏义庄、杨氏义庄和张氏义庄的义田都增加了1倍以上。清后期苏州府义田的总田亩大量增加,与这些义庄义田的不断增殖大有关系。上表表明,在已知捐置人身份的10个义庄中,有7个义庄是官员所建,1个是官员与监生共建,2个是赠予职衔者,增置义田的也大多是官员生监。可见能够捐置较大规模义田且能使义田不断增殖的,基本上是那些现任官员、候补官员以及有封衔的有身份的人,而那些即使能够经过数代人竭尽全力捐置义田的人,其义田是很难会不断扩大的。二清代苏州宗族义田具有诸多新的特征。就义田捐置人身份而言,上自世代簪缨、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各个阶层都有。今将义田捐置人的身份列成下表。表三清代苏州府(常昭除外)义田捐置人身份表[(6)](附图{图})上表显示,在已知义田捐置人身份的65人中,其所置义田,官员占30.48%,生监占11.77%,候补官员占8.02%,获得赠衔者占6.34%,平民占10.97%,商人占2.49%,不详身份者占29.93%。官员和生监两者合计为42.25%,也就是说,每2.5亩义田,就有1亩是绅衿地主置立的。可见绅衿地主仍是清代义田捐置的主要力量。但官员和生监捐置义田的规模有所不同。官僚地主多因宦囊已丰,资财雄厚,故一次性捐置义田数量较大,其每一义庄的义田平均高达1193亩。在23个官员捐置者中,已知义田确数的为20人,其中17人所捐义田超过1000亩,只有3人的捐置数低于此数。而且吴长元三县的官员捐置人无一不超过1000亩,甚至高达2000亩的4人也全是该地人,表明该地区官僚地主人数最为集中,势力最为强大。如乾隆四十四年设立周氏义庄的光禄寺署正周谆,临终遗言捐置腴田2000亩,不久其侄候选主事周怀仁续置200亩。按照时价,这些义田至少需2万余两银。又如光绪三年设立顾氏春荫义庄的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一次性捐置义田2408.5亩,而且立祠堂、建园林,按照时价,仅义田一项,非四五万两白银不办。由表同时可知,官员由于所捐义田规模大,所以在全部义田中所占比例要比其义庄所占比例高得多。生监因为刚进入仕宦的准备阶段,多数人财力还较有限,即或有实力捐置义田,其数量也相当小,故其义田规模平均仅为757亩,仅仅略高于平民所捐。平民和商人均可视为庶民地主,其所捐义田比例不高。但候补官员和获得赠衔的捐置人,实际上在捐田前大多属庶民地主。如设立衡平义庄的安徽候补知府吴县张茂镛,其先祖自明末历代经商到康雍之际,始“以商业振”,而“诸父昆弟又无不以多财善贾著名乡里者”[(7)]。这类人在候补官员中为数相当多,即使不是全部,至少有不少实际上属庶民地主。若总合这几类人,则其义田已达27.82%,换言之,每3亩义田中有将近1亩是庶民地主置立的。虽然不如绅衿地主所占的比例,但颇值得重视。宋代苏州义田的捐置人,自范仲淹起至南宋末年设立麋氏义庄的麋@②,4人无一不是官僚。明代苏州义田的创立者,8人有6人是官僚,而且申氏义庄的始创人申时行,贵为内阁首辅。只有周氏义庄的创设者周在,举弘治五年乡荐,看来是个生员,并且靠继承了大笔遗产方始有力建庄;另一个李氏身份不明,有可能为平民,但出身于“簪缨累世不绝”之家,多少与官宦有联系[(8)]。可见同样没有一块义田是平民所置。义田捐置人身份发生较大变化,商人平民等庶民地主纷纷加入到义田捐置队伍中,可以说是清代苏州义田设置的一大特色,并从而导致了苏州义田的急剧增加。清代,特别是清后期苏州的庶民地主有不少资财相当可观。如长洲的陶xiǎo@③,“用计然术,往来南北二十年,积金购田”,与族人于乾隆八年共置族田150亩,又自捐田1000亩设立义庄[(9)]。按照时价,义田价银当近1万两。再如长洲的谈氏义庄,前后5代人中4代人经商,到第6代人时,经太平天国战乱,一举设立义田1096亩[(10)],按照时价,需费银1万余两。这两个例子,捐置人都是商人,说明清中后期随着江南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商人的势力更有所增长,他们不但在商业活动中长袖善舞,谋取利润,而且在义田捐置的过程中也大显身手,很多身为平民和身份不明的义田捐置人,其捐资相当一部分应该来自于商业经营。清后期,原为地主的义田掌握者也有不少转化成了工商业者。如吴县东山10个义庄的41名掌握者和管理者,大商人及工商业家多达35人[(11)]。说明商人不仅捐置义田,而且在义田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清代苏州的义田,由力农起家者捐置的也所在多有。如元和的张凤德,“勤于治生,以居积起家”,“乡里族人待之举火者数十家”,到其儿子时建立义田1001亩[(12)]。较张氏稍后的吴县人徐学巽,一次性捐义田824亩,并建dūn@④善堂公所,创仰云书屋,为士子肄业之所,又捐田230余亩,为长元吴三县乡会试费[(13)]。又如昭文沈作湘,“生平乐善,勤俭持家”,于道咸年间置田502亩,遗嘱立为义田[(14)],也是个庶民地主。再如秉承祖父遗志的长洲人俞文霪,在光绪十八年建义田505亩,俞樾称其“隐居不仕”,与累世仕宦之家不同[(15)],可见三代人都是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诚然,单纯力田致富或经商起家的庶民地主,其财富积累过程相当缓慢,一般都要经过三代人以上,其财力较之缙绅地主也要逊色得多,因此其义田规模小的只有120亩,多的也不过千余亩,平均只有711亩,是清代义田规模中最不起眼的。随着义田捐置人身份结构的变化和太平天国战后单个地主实力的减弱,苏州地区每一义庄的义田规模也相应缩小。为明了起见,今将已知义田确数的义庄分类编成下表。表四清代苏州府义田分类田亩表(附图{图})上表示明,在已知确数的173个义庄中,500亩义田以下的为7个,占4.05%,500—600亩的最多,为83个,占47.98%,601—900亩的13个,占7.51%。这三个层次的义庄共为103个,占义庄总数的59.54%。按照清末人的说法,“义庄之法,千亩为全庄,五百亩为半庄”[(16)],则将近60%的义庄只是半庄。正因为其仅为半庄,义田较少,所以其义田所占比例仅为44.14%。达到1000亩的为15个,占8.67%,1001—1700亩的39个,占22.54%,2000—2700的较少,为12个,占6.94%,3000亩以上的极为少见,仅为4个,占2.31%,这还是历代增置后的田亩,观其始建之时,清代苏州义庄的义田没有一个是达到3000亩的。由上表和表一,可知不到1000亩义田的“半庄”,绝大部分是太平天国革命后设立的。由表一可知,自乾隆到同治三年苏州建立的64个义庄,大多在1000亩左右,平均为986亩,这是清代单个义庄的义田规模最大的时期。同治四年至清末设立的105个义庄,加上不详年代但绝大部分设于清后期的12个义庄,每一义庄平均只有693亩,大大低于清代全部义庄义田的平均数813亩。这就使苏州义田呈现出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以同治四年为界,此前的39.31%的义庄占了全部义田的45.09%;而此后的63.44%的义庄仅占全部义田的57.38%,反言之,1.74倍于太平天
本文标题: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4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