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序号310004—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题目:评述戊戌变法姓名闫科伟学号20144126009年级专业14级法学1指导教师吕志茹2014年12月1日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在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的围剿下失败了,致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但是,无论怎样,这次变法是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它的改革内容还是它的失败教训都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的工业文明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也随之逐渐崩溃,有志之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一部分有志之士认识到了西方力量的强大,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发达,于是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为核心的洋务派,兴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兴办洋务企业,建立新式海军、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等,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有着深刻影响。到随着日本炮火的到来,再加上在李鸿章的错误指导下,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的打击,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彻底的失败了。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时就开始探索救国图存的方法。而且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却被小小的日本击败,亦引起了国人的警醒,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向西方甚至是日本学习其先进的制度。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终于让腐朽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自己国家制度方面的腐败和缺陷,开始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制度寻找另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富强,于是便有了通过改革的方法挽救就中国的思想。再这样的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词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用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等方法宣传维新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争取光绪皇帝极其周围帝党官员的支持,希望实行自上而下地进行变法,最终他们胜利了,公车上书后,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与其促膝长谈,光绪皇帝最终同意进行变法,来缓和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并希望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于是在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明定国是”的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且在此后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因为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这次变法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业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三、军事方面:裁剪旧时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该是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戊戌变法”中的政令大多是接受维新派建议的结果,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开放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一场改良运动。但是光绪皇帝发布的诏令和措施,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去提到的国会等政治主张。那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以,这次改革只是用腐朽的封建制度去结合西方的经济、文化制度,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并且这次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势力的抵制,大多都未付诸实施。经过密谋策划,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软禁光绪皇帝,同时搜捕维新人士,致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同遭杀害,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以此宣告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在封建主义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夹缝下生存,难以以独立的姿态进行变革,也是最根本的局限,因为力量薄弱,所以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只能依附地主阶级,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来让资产阶级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因为力量薄弱,所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维新,结果只能是扩大了其势力范围;二、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只是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他们不但脱离群众甚至仇视群众,上书反复强调下层人民群众会起来造反。但正是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在“戊戌政变”时只能依靠袁世凯,结果遭到背叛。然而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变法革新,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这些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从学习器物向学习制度转变,虽然并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也未大程度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加快了封建制度的全面崩溃。第三,戊戌变法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一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打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接受西方思想,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等创造了条件;而且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戊戌变法虽然最后失败的原因已经明了,意义也十分重大,但是其教训亦是非常深刻的:第一,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失败的却如此快,如此彻底,不但暴漏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还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二,要想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在其基础上才能实现独立、民主和富强。第三,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人尼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下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要想使中国更加富强,我们改革必须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集中人民智慧,群策群力,促进中国改革更近一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世改革者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注意社会的承受能力,发动人民群众,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四面楚歌,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的梦。
本文标题:评述戊戌变法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6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