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要怎样处理好生态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⑴“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或者解释为“自然为人类所反映、所感知、所认识、所改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的人化(自然人化)一个是人自身的人化。”①马克思的“自然人化”几乎同于中国的“天人合一”之意。“人化自然”指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简而言之:“即人类通过自己的体能、知能、智能所创造的第二自然。”①⑵当人类为求得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欲达此目的,人类就必然会对客体自然进行索取和改造。纵观经过现代战争时期及文革动乱,至改革开放伊始,国人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落后于西方,发展生产力,繁荣富强成为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生产力,物质财富,成为首要追求的目标,以致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江河污染,自然成为贫穷被转嫁的最后对象。这是“生态问题未被纳入当时实践美学的视野”①的缘由。但即使是80年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构想中实践美学体系成为中国美学的主导潮流,但其内容所谓的“双向对象化”及其“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基本原理之中,自然人化问题却单独被突出出来,忽略了前两者。以致生态人文研究、生态美学等异军突起之时仍游离于实践美学之外。而其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出现,人类和谐生存环境的不断丧失,只在于没有全面的处理好“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对于已经犯下的无知的过错,人类当今应主动合于自然,“一方面密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恢复提升已经被破坏的自然,另一方面,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休戚相关中维护、保留、尊崇自然于人的相对独立性。”②⑶就笔者观点:“人化自然”可以看做是利用、再创造第二自然;而“自然人化”则可视为改造、完善自然;所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即可视之为:人如何即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又能合适的改造它以更适于自己的发展。首先,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自然的承受力,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违背自然规律,有意识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土地和水源是制约环境的主要因素;如今,城市化进程中“超容量”的发展,例如,耕地、植被、山林的破坏,围湖造田,填海造陆等等,正源于这些利用中,未正确考量自然的生态性,以致生态失衡而陷于生态危机之中。逆城市化的由来正是由于大都市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这是人类不断需求舒适的选择,可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没有规划没有节制的盲目迁徙,带来的可能是和谐乡村的无意识破坏,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资源消费观念的无从改善只会加剧农村生存空间的急剧压缩和物质资源的匮乏,以致不断的去想自然索取,逆城市化的目标地---乡村,可能就是下一个面临不断的垦荒,围湖造地,资源开采的“城市”。其次,在“自然人化”过程中,自然的改造,必须有意识的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自然山川有机结合,规划土地资源建设和水资源的利用也须与自然固有资源和运行规律紧密贴合。再次,就以上已经提出的---生态问题未被纳入当时实践美学的视野和自然人化问题单独被突出出来而忽略了人化自然---的两个问题。我们的解决之道乃是:⑴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即纳入实践美学的视野并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同等加以关注;知识和劳动工具是利用自然(即人化自然)与改造自然(自然人化)的首要前提。提高全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并不断改善劳动工具以精细高深、又恰如其分的手段运用于自然资源之中,才是合理的利用自然并改善生理环境之道;当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观念正首先以最为功利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关于环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为习性时,新的生态困境再次考验着人类开拓自身的胸襟与能力,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体生态系统规律与目的的生命理解,将成为“自然人化”阐发的新的依据。而努力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③①徐静《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0009。这便造成了自然的破坏。②《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季芳华中师范大学③《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窦旭《四川师范大学》2009
本文标题: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39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