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社会卫生状况现状研究
中国社会卫生状况现状研究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根据德尔菲法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社会因素的主要指标,通过对主要指标水平的描述,分析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因素的状况,反映社会卫生状况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可为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改善卫生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上为社会卫生状况人群健康的发展提供指导意义。卫生状况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因素城市化推动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伴随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者相辅相成:人民的健康水平既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被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物质条件,要建立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必须加大卫生事业的管理以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使得人民健康水平尽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提高。1社会卫生状况概述1.1社会卫生状况的涵义与内容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的状况。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卫生保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人群健康状况不仅受到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根本上说,影响健康的因素是社会因素。因此,社会卫生状况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群健康状况、影响人群健康社会因素两大方面。1.2社会卫生状况研究现实意义通过社会卫生状况的调查,掌握社会卫生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分析人群健康水平及其变动规律;发现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重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即保障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和措施,为改善卫生事业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国社会医学发展的潮流,不仅要重视研究本国社会卫生状况,还应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卫生状况及发展规律,了解全球卫生发展策略集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借鉴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2社会卫生状况分析2.1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继续延长,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2.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2.2.1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健康指标3讨论3.1我国社会卫生状况分析总体水平,居民健康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在不同特殊人群之间差异显著,如婴儿,孕产妇。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再到现今的74.83岁,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民健康水平的详细数据资料,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健康差异较为显著,东西部省份人均预期寿命相差最大者达15岁。3.2从现阶段的社会卫生状况中剖析社会卫生问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敏感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已经被列为中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指标之一。高婴儿死亡率,高孕产妇死亡率可见我国在社会卫生保健工作中的不足。不利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对人的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普及范围窄,普及度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有害影响最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差,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差异很大。3.3改进措施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性社会目标,旨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达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在于使得不同国家都能按照本国社会和经济能力,尽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会促使社会卫生事业的变革。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影响卫生系统的结构,重建卫生专业的工作方向。3.3.1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健康与社会福利紧密放在一起,共同发展,卫生与人类发展的联系不可分,将卫生、健康与社会福利事务整合、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的、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卫生决策的咨询和问责机制。3.3.2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与卫生发展模式。合理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筹资,将个人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建立卫生投入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卫生投入配置和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环境友好型”、“健康促进型”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推动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3.3.3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大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增加医学教育投入和质量评估管理,通过准入制度的建立,改善和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拓宽卫生人才评价渠道,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加强政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3.3.4推进全民基本医保,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健全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商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探索,是构成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框架,是我国初步实现全民基本医保的标志。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的制度统一和管理统一,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分担疾病风险向促进健康转变。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4]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5]蔡玥.世界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规律[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0,9(5):77-81.[6]who,unicef.1978年阿拉木图会议(附宣言),http://[7]李克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j].求是,2011,(22):5-12.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卫生状况现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0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