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创新是魂李培根(人民日报2006年6月1日)一般来说,大学的使命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教育下一代来传播知识,二是通过科学研究来扩展知识,三是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等来保存知识。但我国高校还应有一个特殊使命,那就是转移知识。转移知识的主要体现是什么?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社会服务。也许有人会说,大学就应该去做知识创新方面的工作。知识创新在科技创新中是最上游的活动,运行产业是最下游的,你怎么做起下游的事情来了?我国的大学在20年内还很难在整体上引领世界知识创新的潮流。这是客观事实。美国的大学可以不去做下游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企业有着很强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能力,这个工作无须大学去做。我国企业应该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力跟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的情况下,大学就责无旁贷地应该承担更多的使命。一所大学,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十分重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创新是魂,就是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责任以行,就是要坚持把责任作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我们要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也应该能在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去发展自己,使自己更具特色。对于一所以工科和医科见长的大学来说,“产学研结合”是非常有前途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中科技大学就提出“产学研”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科技生产力。对此,一些人有非议,甚至将这个“产”和“教育产业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大学发展科技产业是“不务正业”。如果我们都关起门来搞研究,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用处?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大学要自觉地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去。首先,要融入到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去,为区域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要认清自己在国家创新链中间的位置。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工程中心,再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就是一条创新链。产业在这个创新链中处于下游的角色,但这并不是说下游的角色不重要。相反,我们既要把产业当作下游,也要把它当作上游,使这个创新链成为一个环。我们要让科技产业能够成为驱动高校知识创新的动力。譬如说,市场对下一代激光产品有什么新的需求,我们将这些需求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教授们提出来,让专家们去研究开发,这不又回到上游去驱动知识和技术创新了吗?真正做得好的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一些研究和创新的驱动源。科技和产业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要让科技滋生产业大树、让产业肥沃科技土壤。华中数控和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生动例证。我国有一个国家数控工程中心,但如果没有华中数控这个产业,光靠数控工程中心,至少我们承接国家的科技任务就不会有那么多。一方面,科技的兴旺使得华中数控这个产业慢慢地孵化出来,并且能够长成“树”。另一方面,华中数控这棵“产业大树”也在“肥沃”国家数控工程中心和机械学院这片“科技土壤”。创新是魂,是我们这样一所大学的“魂”。科技成果若能够产业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标志着我们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成就。如果老师、教授们的工作,或者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学院的工作,很多人积累起来的科研成果最终能够体现在产品上,能够推动一个产品或产业的诞生,这就是科技创新最直观的体现。美国硅谷是和斯坦福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从某种意义上讲,硅谷成就了斯坦福的辉煌。相信未来我国一些大学的科技产业也能形成这种集群效应。(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本文标题:创新是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