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重点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3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忠之属也。2.夫战,勇气也。3.夫大国,难测也。七、写作特色(一)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二)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曹刿的胸有成竹、4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段论述为第二段埋设伏笔的照应文字。(四)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41971 .html